在19世紀早期,社會、政治、科學和技術諸領域內都出現了變革。在這種革命所形成的壓力推動下,木工工場內也發生了變化。這些工場原來只能生產數量有限的家具,而且固守傳統,制作的家具是為了滿足地方市場的風格能和審美情趣。
隨著行會的消失以及自由商業經濟的興起,可用于生產家具的木工機器出現這些機器可代替人進行車削、刨削、鋸割和打磨工作。另外,人們已經開始生產標準規格的螺絲釘、螺母和鉆頭。這在歷史上尚屬首次。
到了19世紀中期,機器生產家具出現。這種家具是奧地利格布呂德·索奈特公司利用蒸氣彎曲山毛樺木技術生產的14號椅。14號椅是所有機器生產家具的鼻祖。在l859--1930年,索奈特公司總共生產了5000萬把14號椅。到1900年,該公司已經直接雇用了5000名生產工人, 并通過其他公司間接雇用25000名生產工人。在高峰期, 索奈特公司一天之內能生產15000件家具, 其中12000件為座椅。到20世紀30年代,手工藝和機器生產之間的密切關系被一種新型分工關系所取代。在這種新型關系中,建筑師負責設計家具原型, 然后再交由家具制作行業進行批量化生產。在這一時期, 鋼材開始成為家具制作材料。空心鋼管可被制作成各種形狀,并進行鍍鉻處理。芬蘭設計師阿爾瓦·阿爾托設計的曲木家具充分利用木(當時,樺木也被用于制作滑雪板)的彈性。在20世紀50年代,工業設計成為一個獨立性行業。工業設計師擅長新技術設計家具,而且使用樹脂、塑料和各種裝飾性材料。要生產塑料家具結制作者需要先進行預投資購買生產工具。購買大型注塑機器需要投入巨量資金。但是,這種機器能在一日內生產數千件家具。為了收回先期投資, 購買機器后需進了批解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批量化生產成為促進經濟復蘇的一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