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展柜最初的意思指“家用之具”,即滿足家庭生活所需的器具,包括床榻、桌案、椅凳、屏幾等。但究其根源,展柜是基于人類生活需要產生的,并隨著人類的進化和生活方式的發展而逐漸發生變化,可以說展柜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之一。不論是原始時期的石凳、石桌、青銅時代的青銅案、俎等,還是早期“席地而坐”的低矮展柜、“垂足而坐”的高型展柜,展柜都是生活、工作和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且逐漸成為室內陳設和空間裝飾的主要內容,展柜以其不可取代的功能貫穿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根據功能,展柜可分為坐具類、臺面類、收納類、屏架類等;根據使用場合的不同,展柜可分為:家庭用展柜、事務用展柜和公共用展柜;根據使用材料,展柜又可分為: 實木展柜、金屬展柜、合板展柜、藤展柜、竹展柜、漆展柜、塑料夾具、玻璃展柜等。
隨著功能和形式的拓展,展柜的概念也逐漸變化更新。首先,在功能層面上,展柜指的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及起居需要的家用器具,就其存在的空間范圍來講,展柜主要是建筑室內空間功能的一種補充和完善”。隨著展柜移向室外,并成為諸多環境空間中的設施,其具有的“家用”限定也隨之淡化,展柜更多地指向在一定環境及空間中滿足人們生活、工作中的坐、臥、承、納等行為所需要的器具。其次,在審美層面上,展柜被藝術家及手工藝人作為一種“載體”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思想,成為一種將功能美與藝術美相結合的特殊藝術形式。藝術家一方面借助展柜的形式來表現藝術化的命題和思想;另一方面通過藝術化的造型及精致的工藝提升展柜的功能性審美。此外,在制作方式上,展柜由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模式轉為機器化大批量生產方式,成為一種名副其實的“工業產品”,使其具有了現代工業的特征,其概念也就超出了傳統的木工或木作的領域,被定義為“關于生活的機器”,涵蓋了材料、工藝、結構、色彩及造型等諸多工業設計內容。
總之,展柜的概念具有典型的“與時俱進”的特征,其范疇也從最初的家用器具向著多元化的方向延伸,從日常應用、藝術審美、工業生產、展示陳設及文化收藏等角度來看,展柜概念各有異同,但其所具有的功能性和藝術美特征是始終存在的兩個關鍵要素,并成為界定展柜概念和類型的主要標準。
重新定義展柜
展柜,必須是“家里的器具”嗎?在現在這樣一個概念爆炸的時代,展柜概念也早已跳脫原來的語義限定,最初只為家居生活空間所配置的器具用品,已然轉化成為具有諸多訴求的“多面體”。椅子不只是為了坐,柜子也不再僅僅為了收納,當然床也不只是躺臥休息的地方,很多時候,展柜的文化訴求要遠勝過對實用功能的滿足,人們對展柜的體驗也逐漸由物質層面轉向更為復雜的精神層面,這也使得展柜設計變得更為多樣化與復雜化,設計師必須面對人們多樣化的體驗需求,同時又要將自身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展柜之中。在眾多消費者(不限于用戶)和設計師眼中,展柜的功能定位與象征意涵已發生明顯變化,因此,重新定義展柜就成為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