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本身就是針對共存于一個共同體或系統之內對立因素、異質要素的秩序化與協調性而言的,所以現代中式展柜設計首先要明確所處系統的構成要素,并確定各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基本訴求。誠然,現代中式展柜本身的設計要素,如功能、形態、結構及材料工藝、裝飾等,既構成了一個“物”的系統,又成為國內展柜企業開發設計的主要內容,但是現代展柜設計系統絕非限于展柜本身,而是與其他工業產品設計一樣,將人的因素、自然(環境)的因素都納入展柜設計系統之中,從而將展柜的價值訴求結合到人的需求和自然價值需求上,從系統和諧性上獲得最終的價值平衡點。
“人一機一環境系統”的形成
自20世紀初以來,現代設計理念逐漸由傳統的“以機器為中心”轉向“以人為本”,從而強調設計應使機器(產品)適應人的尺度和操作需求,而不再是強迫人去適應機器,這種轉變使現代設計范圍擴展到人的行為、尺度和知覺承受等方面,從而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將原來的機器延伸為“人一機”系統的綜合考慮。這種轉變的誘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對先進武器操作安全性、可靠性、適應性的分析,歐美國家為了獲得武器裝備與士兵操作使用的高效配合,開始在武器設計中增加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分析。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人機工程學(英國稱為“人類工程學”,美國稱“人體工程學”,蘇聯稱“人機學”,日本稱“人體工學”或“人間工學”等)基本上是以改善人使用產品時的可靠性、安全性、易操作性等為主要目的,其主要根據對人的肢體尺度、內在結構和操作行為的生理、心理特征等的統計數據對產品的操控方式和基本比例尺度進行設置,以使產品具有易操作、安全、可靠、舒適、高效的宜人性特征。在對“人一機”系統進行綜合考慮時,使用環境作為聯系二者的空間存在要素也被考慮進來,從而使“人一機一環境”成為相互關聯的系統,對于“研究整個系統各環節間信息傳輸的相互關系,從中分析、權衡,尋找出最佳工作狀態,使系統在‘安全、高效、經濟’諸方面獲得最佳效果”的研究則是基于系統科學思想之上的人一機一環境系統工程學。其于人機工程學、工效學、人體工學等在對人體生理、心理特征研究層面有著諸多共性,但不同的是人一一機一一環境系統工程學是將人、機器、環境三者看作是整個系統中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并行因素,環境對人和機器都存在著主動性的影響和制約,而不像人機工程學理論中的環境只是實現人一機關系的場所空間,因此人一機一環境系統工程學的重點在于分析整個系統的合理運轉以及實現各個要素的價值訴求的方式與技術。這一理論最先被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中,主要探討航天員、控制器及飛船座艙環境三者構成系統的相互關系。人一機一環境系統工程學中的“人”指主體工作的人,即使用者、操作者或控制者;“機”是人操作或控制的對象,既包括實體的機械、硬件及裝備等,也包括操作界面、軟體等;“環境”則指人、機系統所處的環境,既包括物理因素的效應,也包括社會因素的影響。人一機一環境系統工程學將人、機器和環境合并為整體系統,從系統關聯性、和諧性的角度去分析最佳的組合與運行方式,盡管其目的依舊是滿足人的使用需求,但是卻促使人、機、環境之間形成了必要的關聯,并推動現代設計向著系統和諧的方向發展。
現代設計中的人一產品一環境系統
現代設計不僅從理論層面借鑒了人一機一環境系統工程學的系統分析方法,而且在實踐中將“人一機一環境系統”進行了概念的擴展和延伸,并對系統各要素的價值訴求和功能屬性進行了具體化界定,形成了用于設計分析的“人一產品一環境系統”,在此系統中,人、產品和環境的范圍和屬性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而且三者的關聯也不僅僅限于有效性、安全性和宜人性”三項評定原則,而是在功能屬性基礎上增加了精神屬性與社會價值等內容,既除了產品的使用功能之外,還需要考慮使用者的生理、物理與心理的需求因素,產品管理、生產及銷售相關的社會因素,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相關的綜合價值等。也就是說,現代設計中的“人一產品一環境系統”是將人一產品一環境系統工程學的功能性系統轉化為兼有物質性與精神性的綜合系統。其構成主要包括各因素的基本屬性、功能屬性和價值屬性等。
(1)基本屬性
“人”的因素構成了系統的能動主體,其本質上具有使用者、操作者和測驗者的屬性。在現代設計中,“人”的因素還包括人體生理和心理參數,如肢體基本尺寸、基本作業姿勢和空間范圍;人的操作力和執行力;信息識別能力及環境適應力等。“人”的因素的構成則涉及與設計實現相關的人員,如用戶、設計者、經營者、管理者,甚至產品定位人群及特殊群體等。
“產品”因素構成了系統的執行客體,既是人操控的對象,也是設計行為的直接目的。“產品”因素首先是提供人的功能需求,以實體的或虛擬的形式構成,這就決定了產品的基本屬性是以功能性部件的組合體,如手機的顯示屏、按鍵、彩殼、插孔及芯片、電路板等。
“環境”因素構成了系統的客觀條件,限定了人與產品的交互場所以及系統運行所需要的必要因素。這主要包括產品存在和應用的自然環境、物理環境、化學環境等,如產品生產環境、使用環境及維修保養的環境等。
(2)功能屬性
功能屬性指各因素在系統中所承擔的功能效用,這也是現代設計功能論所關注的重點內容,但基本集中在產品功能的分析層面,將設計任務定義為優化產品與人相關的功能。而在人一產品一環境系統中的功能屬性則包括人和環境對系統的功能性支持。人的功能屬性指人對產品的識別、適應、操控、檢測和認同,重在人機互動過程中人的主動性,人憑借自身的能力范圍及限制條件對產品的形式、功能及屬性進行界定,并在使用過程中實現由產品形式向功能需求的轉換。
產品的功能屬性是產品的核心內容,既包括產品的實用功能,同時也包括其非物質的和精神層面的功能效應。布拉格學派符號學家穆卡洛夫斯基將產品功能劃分為實用功能、符號功能和形式審美功能。克略克爾則將產品功能屬性劃定為 TWM系統,即技術功能、經濟功能和與人相關的功能。略巴赫也將產品功能劃分為實用、審美和符號功能。在此基礎上,現代設計中通常將產品的功能屬性界定為實用功能、審美功能和認知功能,并在不同產品中有著不同的側重。
環境的功能屬性是指環境在實現人機互動過程中條件反饋與功能性支持,如使用環境的場所化功能、管理環境的軟界面等。除了與產品和人直接關聯的環境空間之外,同時還包括間接環境,如產品材料來源、生產過程、報廢處理環節等過程中涉及的環境功能。斯蒂芬·R·凱勒特在《生命的棲居:設計并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一書中將環境(自然)的功能屬性分為能源支持、場所精神、體驗功能、象征功能等。
(3)價值屬性
價值屬性構成了現代設計的日的因,即設計行為秉持的理念與方式的價值指向。這也體現在對系統中“人”“產品”“環境”三者關系的綜合分析上。人的價值屬性通常居于主體地位的,即所謂的“以人為中心”,這也是現代設計的主導價值觀,強調人的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的満足和實現。這種價值屬性主要是從和人的需求層次的結合中逐次遞進體現的。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中將人的需求層次劃分為五個級別: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而每個層次也明確了人的不同價值追求。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也是現代設計中對人的價值屬性的重要參照。
產品的價值屬性既體現在產品本身的物質屬性上,同時也體現在人的價值實現上。首先,產品的功能是其使用價值的具體表現,作為一種物質存在,產品還具有經濟價值,體現在商品交換中的商業利益,這也是現代企業開發設計產品的主要目的之一。其次,產品作為一種形式存在,其具有符號認知與藝術審美價值,與企業形象識別、品牌認知與審美訴求息息相關。
環境的價值屬性在于良好的環境對人與產品交互系統的友好性支持,避免不適的、破壞的,甚至惡劣的、危險的環境對人或產品造成的不良影響。這一方面包括人與產品互動所處實際場所的舒適度、滿意度與和諧氛圍,另一方面在于產品實現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即重視自然的生態價值與可持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