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是人們把握空間形態和結構關系的最基本的要素,人對于三維空間中事物的感覺和體悟首先來自于形式的尺度、體量、比例關系等,這些則是依靠最基本的造型元素: 點、線、面、體和空間的對比與組合形成的,現代中式展柜也不例外,其形體構成和空間形態可以分解為具有一定組織關系的點、線、面、體的元素,這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或虛擬展示中可以清晰地顯示出來,這些造型元素是概念性的、抽象的或者幾何意義的,我們稱之為概念元素,而在實際設計分析中,還包括現實要素,即現實形態的造型元素,是具有具體的形態特征的、具象的而且是存在現實差異性的實體元素。在現代中式展柜的設計過程中,應透過概念元素把握和理解形體的構成關系,而利用現實元素的有機組合與變化來塑造和諧的展柜形態。
(1)點的定位與表現。
點要素是造型的最基本單位,在幾何概念上,點是只有位置沒有大小的幾何存在,也就是所說的“概念要素”或抽象的點,是來自幾何概念中點的定義,存在形式體現為線的轉折點、交又點;在具體的造型上,現實要素的點作為視覺表現要素,是具有大小、面積和形態的,而且因色彩和材質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知覺體驗,如點狀裝飾、點狀突起、點狀鏤空等,都是切實存在于造型中的構成形態和元素,“它不僅是功能結構的需要,而且也是裝飾構成的一部分”。在傳統中式展柜中,抽象的點主要用于形體定位或表征曲線的停頓、交叉和曲率的轉折等方面,因此其數量的多少通常反映著形體的復雜程度或曲線的流暢性,如圈椅的栲栳圏的弧線曲率的連續性,只由首尾兩個端點確定,中間不存在間斷的或轉折的節點,以保證曲線的自由彎曲和過渡 ;在牙子、券口上則往往通過設置間斷點或轉折點來獲得富于變化的曲線,但節點的設置通常呈中軸對稱分布。相比之下,現實要素的點則更具識別性,而且往往形成視覺關注的焦點,如傳統椅子靠背板中部的圓形雕刻,便是最典型的點裝飾,用于櫥、柜上的銅件(合頁、頁面、鈕頭、吊牌、抱角、環子等)也形成了區別于木材質的點構成,在腿足中常鏤刻出的球形及相對于展柜的線條而形成的視覺集中的小構件,都是點要素的表現。這些點要素的構形原則幾乎都遵循中正、對稱與視覺集中的方式,從形體定位的基礎上影響著其他造型要素的分布和形式。相對而言,現代展柜對于點要素的表現則往往利用點要素作為裝飾的內容,如鏤空、鑲嵌、雕刻、刺繡等而形成斷續感的圖案,而對于點要素對位置的規定性則不明顯。因此在現代中式展柜設計中,應強化點要素的定位功能,以凸顯中式展柜“尚中崇正”的文脈特征,并創新的應用點要素對展柜關鍵部位進行適當裝飾,以增強展柜的藝術性。東莞大寶的“元曲”立柜、河北華日公司的“五福臨門”立柜、廣東列奇的格柜。三者都在拉手位置采用了不同形態的點,且都形成了對稱中正的構成關系,形成了明顯的視覺識別性。
(2)線的構造與意蘊。
作為造型的基本構成要素,線是表達形態特征的基本形式和傳達形態性質的基本手段,正如內森·卡伯爾黑爾認為的“藝術語言的基本組成分子是線”。“線是字宙構造的一個基本部分”,自古至今,中國人就對線一往情深,特別熱衷線的造型和表現方式,并創造了燦爛的線的藝術和文化。中國畫中的線條、書法中的線性以及各種手工藝中的造型曲線,無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對“線”的熱衷,而傳統中式展柜更是以線的構造為主導,形成了形體的框架結構和適應各種功能性的線性結構,甚至在裝飾紋樣上也通常以線為主要表現形式。由于“線”能夠直觀地、明晰地表現對象的形態特征,而且線的曲直變化能夠形成不同的情感表現,因此在傳統中式展柜(特別是明式展柜)中線條的運用是最為典型的特征之一。由于榫卯接合方式的運用,使得展柜各部件的連接點和部位都隱藏在內部而不影響線的變化和連接,從而使線的穿插關系更加明顯和連貫。傳統中式展柜中線的運用主要包括:結構性線條、裝飾性線條及線腳。①結構性線條指形成展柜造型和構造的框架性線條,貫穿于傳統展柜的整體造型之中,也是把展柜形體的主要線性,通過木料的曲、直、粗、細和連接、穿插、貫穿等方式來體現,即使在立柜、桌面等以面為主的形式中同樣存在明顯的線性邊框。②裝飾性線條指存在于裝飾部件和裝飾紋樣中的視覺表現性線條,通常是基于平面圖形線條基礎上的線性裝飾。③線腳,即指展柜部件或結構的輪廓線和截面線型,這在傳統中式展柜中是一些程式化的線形,與之對應的叫法有陽線、凹線、洼線、碗口線、皮帶線、泥鰍背線、鱔肚線、捏角線、文武線和芝麻梗等幾十種,通過線腳的運用可以使素潔光整的平面減少呆滯感而產生神秀超逸的線性效果,“線腳的語言近乎成了明清展柜造型的本質性要素之一,凡優秀的明清展柜都離不開線腳的精心設計和匠心獨運”。傳統中式展柜中最主要的兩種線腳形式:邊抹的冰盤沿和腿足線腳。可以說,傳統中式展柜從整體到局部都體現出對線條的運用,線形多樣而富于變化,結構性線條以直線、 S型線、 C型線為主,而且在接合與曲率變化上體現出“剛柔相濟”的意蘊;而裝飾性線條和線腳則靈活而注重藝術化表現,在穿插、連接、交合的過渡上強調“不露痕跡”的自然和順暢。總體上看,雖然傳統中式展柜的線條多樣而富于變化,但從整體意象和視覺感受上卻體現出平和適度的“中和”特征,線與線之間過渡平滑順暢,連貫的線保持曲率的規則漸變,轉折的線通常在交點處形成平面對稱(反射、平移、旋轉和滑動),線的粗細則考慮展柜的結構性和功能性的需要。同時,傳統中式展柜的線性特征突出了展柜整體的虛實關系,使展柜成為骨架或框架的圍合結構。
現代展柜設計的線要素表現得更為直接而靈活,如在《設計元素》一書中羅伊娜·里德·科斯塔羅女士將曲線形式分為10種:中性曲線、穩定曲線、支撐曲線(三種緩慢曲線);軌跡線、雙曲線、拋物線、反向曲線(四種具有速度感的曲線);方向曲線、懸鏈曲線、重錘曲線(三種具有方向的曲線)。其中每種形式的曲線都具有自身的情感特征和藝術表現力,這對于表達造型的不同內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這些線形的情感特征和意象表現的分析可以增強展柜形體的語義傳達。因此在現代中式展柜的線要素分析中,應借鑒傳統中式展柜平和適度、剛柔相濟、虛實結構的線性特征,并通過對各種線性意象的分析來創新展柜的線條形式。聯邦家私的座椅(沙發)設計,整體上具有明顯的線條感,盡管其體量和框架的粗度較傳統中式展柜大,而且線型以自由曲線為主,但通過靠背板的“S”型線的強化仍不失中式展柜的意象。相比之下,由 Skram展柜公司設計的“Fade”扶手椅和康斯坦丁· 格拉克(Konstantin Grcic)設計的“1號椅子”,雖然在形態上也存在線性特征,但整體上卻顯示為“面”的組合特征。此外,對于各結構部件,如框架、腿足、桌面等的線腳應借鑒傳統展柜中的線腳形式,通過變換線型來豐富形體表面的層次感和形象性,在線的運用上反映出各種不同的個性特征來,有平和或銳利的,寬厚或精巧的,雋麗或肥美的,挺拔或樸質的,突厥或隱進的,顯亮或含蓄的,并結合精致的工藝來塑造線腳的不造作、不生硬的自然、和諧與貼體之感,從而顯出展柜的線性美。
(3)面的表現。
從幾何學的角度來看:面是線運動的軌跡。這是一種抽象概念的面,其標示的是一種邏輯形式,是純理性的。而實際造型中的面是有“量”的關系的,大小、范圍和起伏變化是在視覺傳達中能夠獲得的,面的圍合邊緣和構成形態是能夠被切實感知的真實存在。概念的面決定了面的本質屬性,但實際的面卻是通過各種形式展示著面的知覺和視覺感受。通常面的形態可以分為兩種:直線形面和曲線形面。這兩種面分別是直線和曲線延伸運動所獲得的,在造型中分別呈現不同的知覺感受,對于傳達和表現形體的美學趨向和目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兩種面的形式又根據不同造型的材料會產生不同的知覺心理,具體面的性質是通過觸覺和視覺兩者的結合加以全面和整體的認識和理解的。在傳統中式展柜中,面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形成明顯面積感的展柜部件上,如椅凳面、靠背面、桌面、柜門、屏風、床面、榻面、圍子以及部分牙板、中牌等,而對于腿足、扶手、搭腦等部位盡管形成了相應的圓柱面或自由曲面,但在意象上則更傾向于線的表達。由于木材(尤其是硬木)的屬性和“中正平和”觀念的影響,傳統中式展柜中面的表現主要是以平面為主,僅在座椅靠背板及圓発、繡墩的鼓形面上為曲面,而且通常有相應的線型對面進行圍合,這與西式展柜和現代展柜中普遍應用的曲面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伊姆斯設計的“LWC”椅、Wi11iam Sawaya設計的休閑椅、Peter So1omon設計的扶手椅)。現代中式展柜在面的表現上可以更為豐富而且富于變化性,但整體上應與線型相照應,避免“因勢廢形”“因面廢線”,導致整體的結構骨架松散而失去中式展柜的意象。同時,面的形態應考慮人的使用需求和展柜材料的適用工藝,對于復雜的三維曲面,其相應部位的曲率變化應能夠保證曲面的平滑過渡,避免形成突兀的尖點或凸起,從而影響人的知覺感受,對于二維曲面或平面應通過調整基線的曲率獲得平滑順暢的曲面,在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曲面檢測或法線調整來實現連續性的曲面。此外,線的秩序化排列、網格式的交叉組合同樣可以構成面的形態,而且虛面與實面相結合可以增強展柜的通透性和層次感、節奏感。春在中國的“詠竹”系列座椅和直腿梳條禪椅,都采用了線的重復排布而形成了具有動感和節奏的曲面。
(4)體與空間的實虛結合。
體是由面圍合而成的,也可以說是面的運動軌跡。實際上,體是具備三維空間形態概念的要素,直接決定著空間的造型形態。抽象的體指不具有色彩和質感的點、線、面組合成的幾何體或自由形體,對于展柜來說,現實的體則包括構成展柜的任何一個實體部件,具有對應的色彩和質感,并能夠給人以具體的知覺體驗。空間則是相對于體的實體性的“虛空”,即體所存在的空間形式。造型中的空間分為兩部分:實空間和虛空間。前者是指造型形體實際占有和限定的三維空間,其空間使形體轉化為視覺語言,切實為被視覺感知到的存在;后者則是由造型實體相互作用和相互關聯形成的虛擬空間,是人們無意識中作用形成的視覺印象,其強化著空間的形態,增強著實體的氣勢。“科學家提取空間”的抽象概念,藝術家則力圖通過直覺來領悟一個具體空間,并使其成為一個形式創造中可感覺的東西。”空間的營造是中國傳統審美的重要部分,受道家、禪宗的“虛無” “空色”等思想的影響,空問的意境通常與審美境界密切相關。在傳統中式展柜中,體與空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實與虛的結合與映襯上,因此幾乎在任何展柜上都體現著實中有虛、虛以帶實、虛實結合的對應關系,不存在純粹實體和絕對的虛空。這種虛實關系一方面是實現展柜使用功能的方式,如椅子靠背、座面和扶手圍合的就座空間、柜子各面板圍合的收納空間、架格的隔板形成的承托空間等。另一方面這種實體與虛空的結合也可以降低純粹實體的沉悶和僵滯之感,通過虛空間顯出展柜的通透和空靈,強化展柜的線性關系。即使在展柜的平面上,通常也采用透雕、攢接、斗簇等形式構建出虛實關系,明式架子床圍板采用斗簇加攢接的方式增加透氣性。在現代中式展柜設計中,同樣應注意展柜實體結構與空間的虛頭關系,應吸取中國藝術和展柜中的虛實意象,通過調整實體的尺度和圍合空間的體積和面積來承托或映襯實體的充實之美,在虛實關系的對比中可以看出,當虛空占主體時,展柜形體則顯得輕盈,線性關系更為突出,傾向于女性化的意象特征;當實體的體量較重時,展柜形體則顯得厚重沉穩,體塊感更為明顯,呈現出男性化的語義傳達。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結合展柜功用和概念目標對虛實關系進行分析和考慮,在重實結合中獲得均衡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