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展柜歷經了漫長的發展演變歷程。大約在3000多年的商代,展柜就已經出現了,也許并非現代語域和概念中的展柜,但單從展柜作為生活方式和工具物品的意義上來說,其完全符合展柜的定義。
所謂“古典展柜”這一稱呼,既是一種時間的界定,又是一種有關器具風格的認定。
從時間的縱向來說,自從有展柜以來,一直到清代結束,都是古典展柜的時間概念。嚴格意義上的中國古典展柜,指民國之前,具有典型中國古典風格的舊式展柜,而不是近代或現代仿古展柜;有的把民國時期的展柜也視為古典展柜,從時間的斷代來說,來必嚴謹、恰當,但因為清代末年與民國初期的器具很難一一區分,而且從收藏的角度來看,明清展柜價格不菲,數量也有限,有的就把民國展柜歸為古典展柜了。要提高民國展柜的地位,除了本身的材質、設計、造型、工藝等方面外,還有其時間的久遠和稀缺性:一般來說,歷史越悠久,存世量越少的,就比晩出現的價值高,正因為如此,將民國展柜往古典靠攏便不足為奇了。
從展柜的風格來說,每個歷史時期的展柜都各具特色,中國早期的展柜始于夏商。 興盛于戰國、兩漢。古代的展柜,特別是初期的展柜,在種類和工藝技術方面是很簡單的、為適應“席地而坐”的習俗,展柜造型普遍低平穩重、簡便實用。直至唐宋,由于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和較為寬闊的居住 環境,才使得高足展柜日漸流行。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是中國古典展柜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展柜式樣質樸而不俗,具有獨特的美學個性和實用價值,被稱為明式展柜。清式展柜基本上繼承了明式展柜的風格,但從乾隆后期開始,由于裝飾過于繁復,展柜逐漸失去了簡約流暢的風格。
對于中國古典展柜而言,現在最為收藏界所追捧的是明代展柜以及清代展柜。以下,我們分別進行介紹。
明代是古典展柜發展的高峰時期,是中國古代展柜合經歷數千年發展與積累,伴隨著文化藝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漸漸形成的,最終在明代中期獨特的文化氛圍中達到極致狀態。以展柜的風格而論,明代展柜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明前期展柜和明中后期展柜。明前期展柜,沿襲了元代展柜的風格,但不斷走向規整,形成一種嚴謹而略顯呆板的風格。展柜的品種、式樣、工藝技術、美學取向,與宋元時相近。明代社會經濟空前發展。海運發達,對外商業交流頻繁,東南亞一帶的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等優質木材不斷輸入中國,再加上我國自產的同類優質木材質地生硬,紋理美麗,色澤柔和光潤,為當時的展柜制造提供了充足的材料。而工匠也能別出心裁技藝精湛,所以,明中后期展柜在當時就聞名遐邇,備受青睞,成為明式展柜的代表。具體說來,明代展柜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用材講究,造型大方。明代展柜多選用木質堅直細膩,色澤紋理美的硬質木材做原料,如深受上層社會和文人雅士喜愛的進口硬木木料,紫檀、花梨、紅木等,還有國內材質較好的硬木,如鐵力木、櫸木、高麗木、核桃木等優質木材。在精于選材配料的同時,明代展柜也重視木材本身的自然紋理和色澤。
其次,結構科學,制作精細。明代展柜在造型上比較重視高低寬狹布局,比例合理,輪廓簡練,器面舒展;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藝結合部件,以蠟飾表現木材的天然紋理和色澤,工藝精湛,堅固牢實;雕刻和線腳處理微妙,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再次,設計合理,藝術高超,明代展柜在裝飾上以實用美觀為出發點,基本都以素面呈現,局部飾以小面積雕刻或鑲嵌,金屬配件式樣玲瓏,色澤柔和,以繁村簡,樸素而不簡單,精美而不繁縟,浸潤了明代文人追求古樸雅致的審美趣味。
明代展柜在造型藝術和工藝技術方面的成就與造詣,已達到當時世界上的最高水平,得到世界的公認。明代展柜作為民族的精粹,在中國古代展柜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從此,中國傳統民族展柜進人前所未有的以硬木展柜為代表的新時代。
清代前期的展柜發展,延續了明代展柜的余脈。在展柜種類上,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豐富,但文氣不足,簡潔、明快、質樸的藝術風貌漸趨消失。隨著滿漢文化的融合,以及受到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清代康熙年間,逐漸形成崇尚華麗氣派的清代展柜風格,到乾隆年間達到巓峰。清代展柜的用材,在中期以前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展柜采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造型上有渾厚、凝重之勢,裝飾行比較簡潔,用材也不似中期及后期那么寬綽。但清中期開始,紫檀木、花梨木、雞翅木三種木料漸趨稀少,遂以紅木代替。清前期尚存的挺秀風格,已消失殆盡,渾厚莊重是其主要風格,突出表現為用料寬綽,尺寸加大,體態豐碩。這一時期,是清代展柜形成和蓬勃發展的時期。
清代展柜承明型制,又有自己的取向,已獨成型制,常被稱為清式展柜。清代展柜,尤其是宮廷御用展柜,多施雕刻,把許多工藝美術手法和作品吸收后作為展柜的裝飾手法和題材,五光十色,琳瑯滿目,金漆描繪,雕漆填漆,螺鈿鑲嵌,玉石象牙,琺瑯瓷片,銀絲竹簧,椰殼黃楊,富麗大觀。但到晚清時期,多流于緊瑣細碎,偏重觀賞,不重實用。而同時期的民間展柜雖受其一些影響,但基本仍是傳統手法生產,簡樸大方,堅固實用。
明清兩代室內展柜布置多以對稱手法為主,常以堂屋后檐窗為背景,臨窗置案,前放方桌,兩旁為椅子;臥室以炕桌為中心,配以炕桌茶幾、椅子和方圓発。書櫥、書架、立柜、大柜等,也都成對擺置。常用博古架與各式門罩分隔室內空間。晩期則有穿衣鏡出現,使室內空間呈靈活空化之妙。明清兩代,室內除設豐富多彩,或墻上掛屏、字畫;或桌案上的瓷器、文玩、盆景、盆花成地面上的爐架,爐罩、宮燈,這些與展柜配合陳列,形成一種或典雅凝重。端妍輕松的氛圍和格調,各具特色,各得其宜,各臻其妙。
嘉慶時期,清代展柜生產開始盛極而衰。宮廷展柜產量銳減,民間展柜盲目模仿宮廷風格,卻更趨于簡陋粗糙。道光年間以后,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展柜行業也隨之蕭條。
從清末到民國,中國社會經歷了暴風驟雨般的洗禮,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否定,這種歷史巨變也深深影響到中國古代展柜行業。突出表現為受西方影響的廣作展柜大行其道,展柜日益追求裝飾雕刻,有的幾乎整件雕刻,幾成雕刻工藝品。這些展柜雕刻精細,式樣新穎,成為地道的中國制造的西式展柜,但其風行十數年后漸漸衰落。民國后期,中國展柜復古之風漸起,許多展柜既吸收外來展柜的精華,又注重從傳統展柜中汲取營養,從而創造出新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