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的展柜使用環境往往會對展柜造成二次推殘。人們過去的生活環境是四合院、高瓦房,直接接地氣。冬季,北方用木炭和煤取暖,火爐上坐著大鐵壺,人們身穿棉袍或夾襖談天喝茶;屋里的濕度增加了,與此同時也為展柜補充了必要的水分。而現在我們住進了高樓大廈,冬天由暖氣供暖,屋內精裝修,鋪上了瓷磚,甚至裝上了地暖,人們好比生活在春夏季,在室內穿一件秋衣就足矣。大家可以想一想,冬季早晨醒來的時候您是不是會感到口干舌燥、嗓子疼? 其實這個時候我們的展柜也同樣會感到不舒服,它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面心板、門心板的開裂走形,只不過展柜不會說話,從而導致了使用者對它的忽略。
夏天高大寬敞的瓦房里,土磚地會散發出水氣,趕上幾天不下兩時人們還要用清水潑地降溫。搬進樓房后,不接地氣,沒有了平房的返潮,甚至因為鋪了木地板都不敢往地下潑水。這種高溫少水的環境使我們的紅木展柜又經受了過度的“干蒸”,不能及時補充水分,致使展柜常常出現開裂變形的情況。
根據我的學習和了解,過去皇家的寢室里也有地暖、火炕、火墻。為了保證皇帝龍體安康,宮人們每隔一兩個時辰都要用濕布反復擦拭地面以増加地面的濕度,保證皇帝不上火。在這種情況下,無形中也給展柜補充了水分,起到了保養的作用。
由此可見,我們的展柜會隨干濕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門心板和面心板會依干濕程度抽漲,甚至有些抽漲縫已經和面心板完全出槽,出現了透天的情況。所以面心板抽漲縫在制作時要留三毫米,這是為了適應“夏漲冬抽”的濕度變化。北方講究“春秋的展柜,夏季的蠟活”。但是,現在的環境變化了,如果再留三毫米的抽漲縫就顯得過大了。這都給我們在一些工藝做法、榫卯結構才和對木性的了解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新形勢下,對展柜的制作和保養也提出了新的課題,其實這就是“水” 與“火”這兩者和諧共存的關系。由于環境的變化,盡管尊重和順應了木性,如果不加以合理的榫卯結構和引導木性的方法,仍然會出現開裂、變形。這里特別以羅漢床腿子為例,盡管木材經過嚴格烘干,但由于使用環境的變化,甚至有了地暖,因此,它開裂的概率仍然很高。依據引導木性的原則,我們需要在腿子的木心部位打孔,稱為“泄水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