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之前談過木性和環境與展柜的關系,正如一個國家、一個組織既要有紀律和約束又要有自由。對于木性同樣如此,這三面既要有約束、控制和紀律,同時也要尊重、順應木性,合理使用榫卯結構,達到力學和控制學的統一,才能在木材上形成完美的統一。這就是榫卯結構和木性的原理,是合理組合木性紋理的中國仿古展柜。這樣的仿古展柜在新的環境中加上新的制作工藝,再和必要的傳統工藝相結合,才是我們當今時代應該制作的仿古展柜,才能達到逸我百年、傳宗接代。
過去,明清展柜中的面心板都在1米左右,大多使用1厘米或者1.1厘米的厚度。這種用料方式已不適合當前的環境,包括制作環境和烘干過程,這是由木材的回性、使用和保養環境等因素決定的。要合理使用紋理,并配以科學合理的榫卯結構(這與它的材質是密切相關的)。同樣的結構在不同材質上不可能完全適用,因此傳統仿古展柜中的制作工藝必須與時倶進、更加科學,這樣才能夠確保傳承和發展下去。
在火藥等化學物品被使用于戰爭和生活后,現在的生活環境受到的污染越來越嚴重。技原始方法種植的黃瓜,掰開后香味撲鼻;而現在種植蔬菜時大量使用了化肥,這也改變了土地的成分。同樣,我們生活中的大氣環境也比幾百年前所受到的污染要嚴重得多。我們的水資源也不如以前純正。大自然受到污染后勢必會影響到大自然中的一切。貴重的東南亞木材也不會逃脫噩運,近兩年人們普通發現其材質不如明清時展柜所用的材質,穩定性和比重都有些變化。這些因自然環境変化所造成的影響一時是解決不了的,所以在我們使用木材時,應該根據基因的改變,對制作中有些用材的規格和材與材之間的搭配有所預測和改變。這就體現出了木性結構互補的重要性,包括材質的使用方法及尺寸大小在有些部位必須有所改變。當然,現在在使用、保養和修復展柜中,也都必須將這些因素納入進去。這也是永遠不可磨滅的歷史,賦予當代仿明清展柜的主要特征。兩三百年后,精品展柜必然帶著這個時代所留下的不可逆的痕跡傳給我們的子孫后代,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展柜的特殊烙印。
由于材質的基因變化增加了木材的不穩定性,這就要求當今的展柜制作在結構和選材上必須進行相應提高。一些建筑上的傳統工藝,進一步影響了現代仿古展柜的制作,如羅漢床的腿子根據木心部位増加泄水槽、人物雕刻也要適當加上泄水槽等。現在的很多建筑(包括明清展柜建筑),柱子頂部為了當時的結構牢固,在柱頂中心的凸起處或洼卯或出榫,或將柱子跟柱頂做成凹的形狀。這樣不但起到了固定作用,也起到了梯層次的泄水作用。如穿帶,在清末民國時期就出現了穿帶用材和整體展柜用材不同的配料方法。這主要是考慮到了帶的密度和硬度低于面心板。從展柜市場來看,采用這種制作工藝的展柜面心板雖然傳承了明清面心板較薄的特點,但并沒出現嚴重損壞、挑簧和撕簧現象。這些足以證明在當今整個環境都在變化的情況下,我們傳承這些工藝并在制作時合理地選料是必要和合理的。在明清展柜中所有的展柜面心板和門心板都比較薄,如1.4米長的面心板,中心厚重為1.2厘米,在很多傳世展柜中1米多的面心板也只有1厘米厚,這對當時的環境和材質來講非常省材,而且還能保證展柜質量。但這些傳世明清展柜的面心板在現今環境下都出現了撕裂、起翹和走形,這么長年代的展柜為何在近年或近十幾年內突然有了這么大反應呢?現在制作展柜時已經不能再選用原來厚度的面心板了。由此可見,合理的榫卯結構也必須有所發展、改進和挖掘,再配合當今環境來決定用材的大小、厚支和工藝。
根據環境對材質和展柜的影響,現在制作仿古紅木展柜時要合理使用紋理和木材(包括木材直徑大小),這是制作展柜的新課題。為了尊重自然、尊重和順應材質的木性,我們必須在當今環境下依據材質的自身變化配以合理的榫卯結構,這就是控制學和管理學在展柜制作中的合理運用。如同管理一個組織,制定法律時要切合實際,之后就是嚴格執法。這就是我們展柜上榫卯結構的合理到位,同時又要讓木性的自然屬性得以發揮,內部科學、合理的榫卯結構與尊重木性相結合,相互制約、相互尊重,才是在當前環境下制作仿古展柜的理念和工藝,這也更加地體現了人性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制作展柜和使用展柜的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火藥的發明到今天,化學工業和化學制品對整個地球環境的污染,促成了植物基因的改變,更體現出了原始木材資源的珍貴,所以保護和珍惜大自然給予我們人類的資源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紅木展柜從形、藝、韻、材四大方面所承載的文化及親情的傳承更加要求紅木展柜能夠“逸我百年”,這些展柜就是千百年后的文物啊!這些變化都對紅木展柜的制作工藝與榫卯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這一要求絕非是加入有害的化學元素。在此我蜻蜓點水地提到了一些商業結構,請勿對號入座,只為學術及工藝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