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柜包鑲貼皮是清末出現的一種新工藝,如杉木貼皮做成仿紅木展柜,或使用黃花梨、紫檀貼在一般的紅木材料上,將桌椅面連拐彎處都包得很到位,天衣無縫,體現了當時匠人極高的工藝水平。但近兒年市場上出現了一些使用貼皮手法制作的非紅木展柜,卻當成紅木(實木) 展柜去賣的這樣一種欺騙消費者的現象,這我們就要當心了。中醫瞧病有“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我也有五個識別貼皮展柜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看紋
紅木展柜上不會全部貼皮,一般是大邊、抹頭、線形復雜的部位使用真料。貼皮通常是在面心板處,而且是正、反兩面貼皮,但是木材兩面的紋理走向不可能完全對準一致。通過仔細分辨木紋,我們可以看出其中的破綻。
2.聞味
展柜貼皮,必然要使膠,通過這一點我們也可以辨別。傳統的貼皮工藝使用豬膘膠,因為貼皮時會起泡出皺,用豬膘膠可以把空氣趕出去,拿烙鐵一熨就非常平了,這是一般的化工膠做不到的。識別豬膘膠時,可以用手使勁摩擦,表面磨熱以后能聞到腥臭味。如果用一些化工膠替代豬膘膠,摩擦后聞到的是化學氣味。如果是上漆,聞味的方法就不靈了;不過可以聞背面,往往面心板正面做漆而背面不做。
3.觀面
貼皮展柜不燙蠟,因為燙蠟會使貼皮的地方起鼓起泡。一般就用蠟或核桃油薄薄擦一層,或者上漆。
4.聽聲
紅木貼皮,不會使用太好的木頭,往往會用密度較小的花梨、酸枝木(白酸枝、花枝)等。通過敲擊時的聲音可以區分它們: 一般密度大的紅木有堂音,即嗡聲嗡氣的回音,就像手機的和弦鈴音,是一種悅耳的脆音;而密度低的紅木(如花梨)敲起來就僅僅是很脆的“啪啪”的聲音。
5.撫摸
用手摸展柜的表面判斷溫度的變化,也是識別木材密度的一種方法。一般來說,木材密度大傳熱就快,觸摸瞬間會感覚比較涼;相比而言,密度較小的木材傳熱就慢,手感溫度也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