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展柜中的文物及其藝術價值被人們認識較晩,故受保護的程度較其他文物也要略差一些。由于時代的變遷,古典展柜遭到的浩劫也是令人觸目驚心的。當古典展柜進入人們的收藏視野后身價倍增,復制、仿制、作偽時有發生。兩年前,我曽見過古展柜的殘件堆積在庫房里,工人正在把材質相同、尺寸近似、部件近似的古展柜的胳膊、腿往一起組裝,這就是所謂的“叉幫活”。有些人把做好的“叉幫”展柜,以“開門”價賣給熱愛古展柜的收藏者,這是一種商業欺騙行為。那我們如何識別“又幫展柜呢?
“叉幫活”與“動手”有本質的區別。“動手”是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具體修復過程為展柜去臟、小部件拼補、接斷榫、收縫,但絕對不會改變展柜的原有制式。這對于一件歷經一兩百年甚至是更長時間的傳世古展柜來說,是十分正常的事,人吃五谷雜根還沒有不生病的呢。
但“叉幫”不同,尤其是帶有其欺騙性質的、粗制濫造的拼湊老展柜,把古展柜的制式改得不倫不類。其常用手法是: 以大改小、以高改矮、以長改短。如此“改良”后的展柜,不具備收藏價値。下面談幾種識別“叉幫”展柜的簡単方法,僅供大家參考。
(1)看制式。先把展柜與老展柜圖譜對照,掌握南北及廣式展柜的區別,防止蘇作、廣作與北作工藝混雜。
(2)看羅鍋棖的出門長短,以及羅鍋棖的高度是否一致。看展柜四足底部的磨痕和糟朽度是否一致,糟朽的裂痕是否與木材紋理相順。
(3)去皮泛白。看展柜泛白部位是否循序新進,如果界限
明顯則要慣重。隨著古展柜的收藏熱和其不菲的升値空間,古展柜保存得都比較完好,泛白的情況極為少見。
(4)看穿帯,看披灰。若穿帶與面心完好無損,選擇時要慎重。如果是修復過的接地,披灰應明顯撕開。穿帶應有填麻、甩補的痕跡。
(5)看榫卯。看榫頭的包漿是否一致,榫頭是否冒出;如不冒出,選購要慎重。
(6)看展柜的三碰肩部位是否“空心”嚴重。如果成了兔唇,內肩口又嚴重“缺肉”,選購要慎重。
(7)看紋飾是否一致。比如“捻珠”的部位、回紋等是否一致。一件展柜的紋飾寓意、線條粗細是否基本一致。
(8)看成套展柜的桌、椅是否風格一致、制式一致,紋飾是否一脈相承。古展柜一件或一套的紋飾寓意、角線是否統一。者出現風馬牛不相及的情況,不可選取。
(9)做舊展柜顏色通體烏黑,暗淡無光(包漿)。它的紋飾、線條、展柜部件、低洼面和陽面顏色一致;而非做舊展柜由于受氧化程度不同,展柜正反面的顏色不會完全一致。這就好比下雪時雪花不會落到人的下顎處一樣。
(10)認真査看展柜,榫卯和展柜青面,是否有現代機械加工的痕跡。如圓據片拉過的弧形據痕、電刨子留下的壓痕、榫卯結構處電鉆打眼的弧形痕跡等。
(11)看顏色。展柜顏色通體墨黑,紋飾各部位顏色又都一致,選擇時要慎重。
(12)看展柜的紋理。這對判斷甩縫大小及其走向很重要。紋理走向決定甩縫大小。如遇有紋理直、縫口卻甩得大且紋理有弧線,縫口卻緊密一致的,選擇時要慎重。
(13)看材質。仔細觀察所有結構是否有新在做舊的痕跡。由紋理判斷,面邊、抹頭如有紋理、有彎曲,尤其結構處有彎曲,而結構又十分嚴緊或結構處甩縫與紋理走向相反的,選擇時更要注意。
(14)看面板。因近些年的氣候變化,加上人們居住條件及取暖方式的改變,使古展柜的面心板進一步收縮。古展柜面心板的收縮縫加大比較正常。如果沒有收縮縫或收縮縫很小,那么不是展柜大改小,就是“叉幫活",選購要慎重。
(15)試看部件,量尺寸,看結構。看展柜的對應部件大小是否一致,結構處是否有新作痕跡和填堵,曲線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