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14年,即喬治一世即位以來,到1830年,這個時期被稱為喬治時期。盡管從大約1720年開始,英國安妮女王式展柜逐漸不再受人追捧,但它的球爪形彎腿、貝売雕刻等特點成了齊彭代爾式展柜多樣性特點之一。在安妮女王式向齊彭代爾式過渡的過程中,一名杰出的設計師威廉姆·肯特(1685-1748)受到了許多買家的追棒。作為一名畫家、建筑師、園林設計師和展柜設計師,肯特設計的展柜以體態厚重著稱。在他厚重的展柜中,櫥柜、碗柜、書柜有非常明顯的巴洛克特征,如厚重拙劣的檐口、雕刻的壁柱,、結實的柱基。其中大量的貝売雕刻,植物莖葉,面飾和人像更是加強了這種效果。到1720年左右,法國已經不再流行巴洛克,而英格蘭還沒有準備好去接受洛可可的輕盈形式。
1754年托馬斯·齊彭代爾(1718-1779)出版了《室內裝飾和展柜設計圖冊》一書,他幾乎憑一己之力標準化了英國的展柜工業。里面的插圖設計引領了英國時尚設計思維,形成了勢不可擋的時尚潮流。這種款式非常流行,以至于后人把它命名為“齊彭代爾式”——第一個以設計師名字命名的展柜風格,從而打破了歷來以君主命名展柜風格的習慣,盡管這些設計實際上并不是由齊彭代爾設計的。他經營了一家當時倫敦最大的櫥柜制造和室內裝飾公司,雇用了四五十個工匠,設計手冊的出版目的是為了擴展公司的業務。這些工匠當中的馬蒂亞斯·洛克和亨利·科普蘭被認為是這本手冊的主要設計師。當時的英國人并不像法國人那樣在自己的展柜設計作品上簽名(法國設計師在1751年開始在設計作品上簽名),所以要把作品跟作者聯系起來是件困難的事,齊彭代爾獲得人們的尊崇,不僅因為他是一個展柜設計師和制造者,更因為他是一個風格的決策者。他在應用桃花心木方面取得了較高的知名度。
齊彭代爾式設計主要受到三種風格的顯著影響: 哥特式、中國式、現代式(即法國洛可可)。他的法國風格作品主要吸收了夸張的細節雕刻,而摒棄了鑲嵌細工、鍍金青銅、銅制飾片,同樣傳統的喬治式繼承了花飾窗格、三葉飾、四葉飾、尖頂、尖拱等哥特式裝飾題材。齊彭代爾同時也對安妮女王式椅子做了一些改動,他根據緞帯卷曲紋樣對背板進行透雕,邊部平直,在椅子的頂部施以雕刻。齊彭代爾用帶有豐富雕刻裝飾的球爪形腳代替墊腳和制動腳。其他腿型有毛爪腳、獅腳、旋渦形腳。造型簡單的椅子通常是四面直的方腿,平腳或塊狀腳無任何裝飾和雕刻,這種椅子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雖然大部分人都想使用齊彭代爾式的展柜,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買得起 。他的另一款比較簡單的椅子是直腿梯背椅。最昂貴的齊彭代爾椅是雕刻背板椅,它的椅背上有精致的緞帶透雕,座面通常以軟墊包覆,也有很多椅子采用嵌套式的座面。
桌腿的形狀比椅腿更加多樣化。桌腿的雕刻有中國回紋式、哥特連拱柱式,以及帶有各種直腿或者彎腿的腳型。當中典型的有三彎腿桌,三條彎腿支撐著中央基架,圓形桌面下的斜頂結構被稱為鳥籠,所有部件均飾以雕刻。另一種名為彭布魯克的茶桌,有四條腿和一個抽屜,方形桌面的長邊鑲有落葉造型(沙發桌通常在短邊上鑲有落葉造型)。
柜類展柜主要有彎腿支撐,也有的由矮架(或蹲架)和彎腳支撐,比如雙層柜。雙層衣櫥,短腳衣櫥,書架和各式各樣的柜子,衣柜都帶有圓花飾、卷書形、莨苕葉形、樹葉、貝殼、緞帶形裝飾。半卷曲紋山形墻和尖頂裝飾了高型展柜的頂部,精細的回紋裝飾美化了中楣和回廊。為了加強雕刻的強度,齊彭代爾用了三層桃花心木薄板,這對后面幾個世紀展柜的設計和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回紋裝飾只是仿中國式桌椅的一個特征之一,窗格靠背,雕刻寶塔都在他的展柜中有所應用,彎曲竹材的使用也是模仿東方材料。所謂中式房間,里面都是齊彭代爾式風格的東西,比如手繪插圖,模仿中國的壁畫,它們讓中國風一直延續下去。
當然,還有其他形式的洛可可風格展現在展柜上。威廉·威爾和約翰·柯布這對“搭檔”,就是這種風格最忠實的追隨者。作為英國喬治三世時的櫥柜制造商,他們也制作了一些非常精致且昂貴的桃花心木櫥柜。18世紀60年代,他們的作品被稱為英國式的洛可可風格,到18世紀70年代時,他們的作品變得更接近亞當式;然而,因為他們沒有出版圖冊,他們的名字并不像他們的作品一樣有名。
與其說齊彭代爾是這一風格的創始人。不如說他是這一風格的詮釋者。18世紀60年代以前他并未注意到亞當兄弟的強大影響力,隨著洛可可風格在設計界漸行漸遠,齊彭代爾和他的兒子托馬斯開始向亞當風格轉變。有意思的是。齊彭代爾的一些著名作品沒有跟他的名字或者圖冊有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