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殖民地居民以農作物為生,他們居住在遠離商業中心的地方,展柜通常是他們自己或者跟鄰居們一起制作像中世紀展柜注重牢固和功能那樣,在這里,各種裝飾和更高級的風格祥式并不作為高品質展柜的評價標準。樸素、直線條、實用性是殖民地展柜的主要特征,當地的木匠能制作從搖籃到棺材的所有展柜。隨著社會越來越穩定,溫飽問題得到解決,這時人們開始追求休閑和更加美觀的展柜。殖民地的上層社會開始追求時尚,開始喜歡英國展柜。18世紀美國殖民地展柜的重要設計師有托馬斯·阿弗來克(1740-1795),約翰·戈達德(1723-1785),本杰明·魯道夫(1737-1791),威廉·薩弗里(1721-1787)和約輸·湯森德(1732-1809)。
托馬斯·阿弗萊克生于蘇格蘭阿伯丁,在愛丁堡和倫敦接受培訓。1763年,他來到費城,并定居下來做了一名櫥柜制造者。他受益于齊彭代爾的設計圖冊,推廣于齊彭代爾的洛可可展柜風格,并且經常直接采用齊彭代爾的設計圖冊中的設計,他也因使用齊彭代爾式的中國回紋圖案而聞名。作為本杰明 ·富蘭克林的好友,阿弗萊克和同時期的設計師如本杰明·魯道夫相比,他設計的展柜形式較為拘謹。1790年,他開始嘗試新古典主義風格,并為費城議會制作會椅。
本杰明·魯道夫被認為是“美國殖民地的齊彭代爾”,他善于制作精細雕刻的桃花心木椅,費城很多高品質的高腳櫥柜都是出自他之手。費城的另一個頂尖櫥柜制作者——威廉·賽佛瑞,他專注于安娜女王和齊彭代爾式風格,尤其是在椅子和櫥柜中更是經常采用這兩種風格。
約翰·戈達德生于羅德島新港,1760年成為這個城鎮的頂級櫥柜制作者。他和約翰·湯森德一起,在新港從事齊彭代爾風格展柜的制作,摒棄了費城展柜的裝飾特點。他們實行家族聯姻,以至于在美國獨立戰爭前夕,整個家族已擁有20多個櫥柜制作者。他制作的展柜中,以絕無僅有的精美雕刻和美式柜類展柜著稱。
無論是安妮女王式還是齊彭代爾式,美國殖民地展柜的風格都是在追隨英國式展柜。此外,移民還有來自除英格蘭外的其他地區——愛爾蘭、蘇格蘭、德國、荷蘭、瑞典等,所以還是能看到地區性差異的,這些差異取決于展柜是哪個地方制作生產的。盡管英國人持續遷入所有的殖民地,但其他地區的移民開始集中定居在特定的區域。例如德國人在賓夕法尼亞州定居,而荷蘭人則在紐約定居。
被誤認為是賓夕法尼亞的荷蘭居民,實際上是德國人,他們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團體帶有地域色彩形式(盡管在那兒定居的也有荷蘭人)。在1727-1740年間,有人數超過50000的德國人在賓夕法尼亞州定居,到了18世紀末,他們的人數達到了整個賓夕法尼亞州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些賓夕法尼亞德國人直到今天仍然保留了他們的傳統。他們的展柜通常體量較大,采用橡木、櫻桃木或胡桃木制作,通常為嵌板或鑲嵌形式。而用軟木(例如松木)制作的展柜則采用德國傳統的多彩面作裝飾。郁金香、康乃馨、鳥類、心形、星星、幾何形在衣柜和其他展柜的裝飾中都有運用。
在民間藝術和工藝通過家族、社會團體世代相傳的地方,學徒制進一步加強和傳播了其他地區出現的各種形式的工藝。比如,費城緊隨英國圖冊里的展柜風格,所以它的展柜形式是最高級的。它以洛可可風格的高腳柜、建筑的山形墻柜頂(一種用于建筑展柜設計的裝飾手法)以及茶缸和水果藍上的雕刻出名。費城展柜的球爪形腳在球和爪之間有條厚邊,球比較單調,而爪、特別顯眼。新英格蘭對新興風格,還有像橫棖和直腿這些傳統元素的接受比較緩慢,還是堅持采用早期安妮女王式椅子。后來,優雅的波士頓展柜經常使用凸面飾,這些成型的衣柜、書桌、書柜在殖民地時期展柜中并不常見。馬薩諸塞的球爪形腳的爪、向后傾斜。紐約展柜通常線條比較硬朗,比例協調,箱式展柜通常有腳而沒有腿,雙層柜在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流行。一種邊飾雕刻,叫做串珠狀緣飾,是荷蘭式樣,也是紐約展柜的一個特征。紐約展柜的球爪形腳仿佛是從一個木枋上雕刻而成,帶有不甚明顯的帶飾,造型敦厚。波士頓,特別是新港以它們的“美式前臉”的形式出名。這種正面帶中間凹兩邊凸的線條的巴洛克展柜價格昂貴,因其良好的質量以及優美的線條而廣受歡迎。
來自不同地域的潮流和時尚都影響著殖民地展柜的風格。安妮女王式成為當時的主流款式,但在1720年左右,它在英格蘭已經不再那么流行,而在美國殖民地,它卻持續到1760年。威廉姆·肯特的華麗的建筑式展柜對殖民地展柜并無影響,因為當時既沒有廣泛造房的計劃,也沒有貴族出重金來支持。安妮女王式到齊彭代爾式的過渡比起威廉一瑪麗式到安妮女王式的過渡更不明顯。前腿為體積碩大的車旋部件,連接著橫棖,這是辨別威廉一瑪麗式展柜的一大特征。安妮女王式展柜的主要特征——莨苕葉形的裝飾、貝売、雕刻的彎曲性、心形椅背、花瓶形長背條営板、圓弧形座面,逐新代替了巴洛克風格的展柜。
齊彭代爾的設計圖冊于1754年在英格蘭出版之后,便迅速傳到了美國殖民地。主要的展柜制作者和顧客對這些新風格非常地熱衷。同時,在主要大城市之外,安妮女王式展柜跟齊彭代爾式展柜一起,成為當地的主流。威廉一瑪麗式同安妮女王式的差別較顯著,而安妮女王式和齊彭代爾式的差別是非常細微的。兩種設計風格都依賴于彎腿及其他雕刻,都使用了桃花心木,裝飾都以雕刻為主,被同樣的工匠制作,而且它們的形式大多相同。
可容雙膝的書桌,有腳的高櫥,矮腳衣櫥和書柜是安妮女王式展柜的代表。當它們以彎腿支撐的時候,特別是都有球爪形腳的時候,就很難與齊彭代爾式展柜區別開。像垂飾的細節部分,就可以與齊彭代爾式風格別開,但是這些頂部特征也經常運用于齊彭代爾式展柜中。安樂椅與翼椅,這些帶軟包的設計,使用了兩種風格的基本元素,但是齊彭代爾式椅子更多的是使用直腿形式。在安妮女王式和齊彭代爾式展柜中其他受歡迎的形式有茶桌、牌桌、梳妝鏡、落地鐘、沙發、長椅、環形椅、溫莎椅。
溫莎待在1720年左右就廣泛地在英格蘭使用,直到大約17740年時才在費城出現。費城的溫莎椅與英格蘭的溫莎椅不同,主要是彎腿和直靠背間的形式不同。美國溫莎椅的靠背有多種低背和高背樣式,如梳背、環形椅背、扇形椅背。靠背通常有七根,或者九根棍材,但這個也是因椅子而異的。比如,沙發椅就有38根棍材。美國溫莎椅的椅腿是直線形的車旋構件,而非彎腿的形式,并且椅腿外張的角度也比英國溫莎椅的大。為了與椅腿的連接更加牢固,座面通常比較厚重。作為鄉村的主要坐具,溫莎椅從過去到現在,一直被人們所使用。
但是溫莎椅在正規場合并不大被使用,比如客廳就很少使用溫莎椅。這些主要的公共場合是用餐、寫作、家庭活動和供客人娛樂用的場所。一些配套的椅子靠墻壁擺放,有些圍繞著桌子擺放。餐桌是美國所有齊彭代爾式桌子里最簡單的,因為餐桌在使用時都會用布蓋住。沙發、落地鐘和其他各類展柜也靠墻接放。落地鐘和高腳衣柜都有卷軸飾或者半卷曲山形墻或者帽頂飾。茶桌小而便攜,就像彭布魯克和其他英國茶桌一樣。圓形的可翻折茶桌是當時美國人心目中非常理想的齊彭代爾式客廳展柜。由于桌面有折疊功能,可以靠著墻擺放。當上部翻折下來時,它就是一個非常優雅的桌子,在社交活動時可用于泡茶。
臥室展柜包梳妝桌 、梳妝椅、梳妝椅。床上通常掛有質地良好的紡織品,,在炎熱的夏天會換成薄紗織物。寫字桌、衣柜、可容雙膝的書桌和其他形式的展柜在房間中隨處可見。隨著貿易的不斷擴大,社會的不斷繁榮和人口的不斷増長,更多商品不斷涌現。隨著移民潮到來的大量移民,需要工匠為他們建造房屋及制作展柜,因此許多工匠名聲大噪且生意興隆。英式建筑風格的主流地位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這時候更加優雅的具有古典裝飾的建筑相繼出現,家居裝修追隨建筑風格,殖民地區也在追隨英格蘭風格。直到18世紀的最后20多年,新古典主義開始取代齊彭代爾的洛可可和中國風的形式。不是迎合英格蘭上流社會的亞當風格,而是喬治和托馬斯在1790年 左右創建了美國聯邦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