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工業化,雖然推動了生產工藝的進步,但對展柜風格的現代化影響卻很小。機械加工的裝飾和對藝術品的工業化復制吸引了那些追求時尚的人們。時尚產品被大量地生產出來,人們可以輕松地買到,于是時尚也變得非時尚了,用過即可丟棄,消費主義也由此誕生。廉價的機械加工裝飾品成為了室內的陳設。歷史學家辛格弗瑞德·基德恩聲稱這降低了文化符號的歷史價值,更糟的是這種情況成了社會的主流。盡管材料和工藝技術發生了變化,展柜的形式基本上卻都是一樣的。有錢的人用貝爾特式展柜布置他們的客廳,沒錢的人就用其相應的復制品;有錢的人買真正的青銅藝術品,沒錢的人買一個看似一樣的鑄鐵制品;有錢的人用大理石雕塑,沒錢的人用外形一樣的石膏制品;有錢的人買畫的原作,沒錢的人買贗品。不管哪個階級,幾乎都能把房間擺得滿満的——古典風格或是偽古典風格。正如美國物質文化歷史學家伊思·昆比所說的:“為了満足人們獵奇的需要,過去已被挖掘殆盡,當從手工制作向機器生產轉變的問題被解決時,為了展示高超的技術就會把這種獵奇推向極致——這常常是以損失真正的藝術為代價的。”
甚至在之后的改革運動中,盡管他們努力地想減少裝飾元素,卻始終很難擺脫歷史的束縛。工藝美術的提倡者大肆批判維多利亞時期濫用機器模仿手工制品,所以他們沒有利用機械化使展柜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相反地,他們極力鼓吹回到不切實際的手工作業和中世紀的風格——一種更簡單更舒適的歷史風格,并使之變得更具浪漫特色。反對工業革命的人的問題是,他們沒有明白機械化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濫用機械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