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晩期開始,制造展柜的材料也越來越多,竹材、樹根、陶、瓷、藤、柳甚至金屬都被廣泛使用。我國植竹甚早,是世界上最早用竹和最善用竹的國家之一。竹刻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戰國、案漢之間,已有專門的藝術品問世 。 而據行家講, 竹刻真正成為一種專門的藝術卻是在明代中期以后 。 明、清兩代見諾典籍的竹刻家就有二三百人之多,可謂名家輩出,流派紛呈,佳作不斷。瓷質座墩是當時陶資業發達的必然產物,另外它也非常美觀實用, 夏天坐之取其涼, 或者置于室外露天處, 不怕風吹日曬。
明清展柜用材之美學特征浸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 富有鮮明的美學個性,體現出人與物、用與美、文與質、形與神、材與藝的高度和諧性, 即外觀物質形態與內涵精神意蘊的和諧統一 ; 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和諧統一;感性關系與理性規范的和諧統一;材質工巧與意匠營構的和諧統一 。
澤,油漆后色澤美麗,干燥后不易變形,可做染色處理,宜于雕刻。樟木有強烈的樟腦香氣,味清涼,有辛辣感,可使話蟲遠避,又名“香樟” 。
我國的樟木結名揚中外,其中有衣箱、躺箱(朝服箱)、頂箱柜等諸品種,桌椅幾案類唯北京居多。舊木器行內將樟木依形態分為數種,如紅樟、虎皮樟、黃樟、花梨樟、豆辦事樟、白樟、船板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