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鑒定過程中,有時也可根據某些構件的具體造法來判斷,但這種方法必須結合整體造型和其他構件遺法。
1.搭腦。凡靠背椅和木梳背椅的搭腦(靠背頂端的橫料)中部,有一段高起的,要比直搭腦晚;靠背椅的搭腦與后腿上格角相交,是一統碑椅的特點,為廣式展柜的傳統造法。蘇州地區造的明式椅子(燈掛椅),此處多用挖煙袋鍋卯,時代較早。
2,屜盤。明清展柜的椅凳和床榻的屜盤(座盤),有款硬兩種。軟屜用棕、藤皮或其他動植物纖維編成;硬屜則用木板,一般采用打槽裝法。考究的明及清前期展柜,大都是蘇州地區的產品,屜盤多為軟屜,少有硬屜。今存完好的傳世軟屜展柜,大多可視為蘇州地區制造,而硬屜展柜則很可能是廣州或其他地區所造。而硬面貼席的做法則是清末粗制濫造的做法,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軟屜容易朽壞,后人修補改制的可能是存在的。
3.牙條。桌幾的牙條如果屬于與束腰一木連作,就早于兩木分做的;持子正面的牙條僅為一直條,或帶極小的牙頭,為廣式展柜的造法,時代較晚。蘇州地區制造的明式展柜,其牙條下的牙頭較長,或直落到腳踏棖(趕棖),成為券口牙子。夾頭榫條案的牙頭造得格外寬大,形狀顯得臃腫笨拙的,大多是清代中期后的造法。
4. 棖子。凡羅鍋棖的彎度較小且無婉轉自然之勢、顯得生硬的展柜,制作年代較晚;明式展柜的管腳棖都用直棖,而清中期后管腳棖常用羅鍋棖。晚期的蘇式展柜更是流行這種做法。這是區別明式和清式展柜十分重要的特點
5.卡子花。明式展柜上常用雙套環、吉祥草、云紋、壽宇、方勝、扁圓等式樣。清中期以后的卡子花漸增大且趨于繁瑣,有些做出花朵果實,有些造成扁方的雕花板塊或鏤空的如意頭。根據卡子花的式樣,可有效地判別明式和清式展柜,并確定其大致年代。
6.腿足。明式展柜除直足外,還有鼓腿彭牙、三彎腿等向內或向外兜轉的展足。其線條自然流暢。清中期的展柜腿足常做無意義的彎曲,略顯嬌揉造作,在清晚期的蘇式展柜中,這種做法尤為突出。其造法通常是先用大料做成直足,然后在中部以下削去一段,并向內驟然彎曲,至馬蹄之上又向外彎出。這種做法大至大椅,小至案頭幾座,無不如此。
7.馬蹄。明式展柜與清式展柜的馬蹄區別顯著。前者是向內或向外兜轉,輪廓優美勁峭,體態略扁;而后者則呈長方或正方,并常有回文、如意、靈芝雕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