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五代以來展柜又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在兩宋時期,其結構更加合理,造型也更加優美,并以簡潔穩重著稱于世在樣式上除了承襲以前的方圓凳外,還出現了帶托泥的凳子及四周開光的大圓墩,大體上可分為長方凳、方凳和圓凳幾種,如王居中的《紡車圖》、《小庭嬰戲圖》及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等宋代繪畫中分別繪有長方凳、方凳及圓凳的典型形象。
坐墩是圓凳的一種,有帶托泥和不帶托泥之分,亦有開光與不開光之別。其中帶托泥的稱之為圓墩,因其形狀似鼓,又稱之為鼓墩,如《會昌九老圖》中的圓開光如意須彌墩及劉松年《羅漢圖》中的藤墩。伴隨著紡織業、制陶業及其制作技術的不斷發展,坐墩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而且出現了鼓釘的做法。
有的是以先進的紡織技術為依托,發展成為包裝精美的繡墩,又名花鼓墩,如宋《孝女圖》的繡墩;有的則是以精湛的編織和制陶工藝為技術基礎,發展成為以竹藤和陶瓷為原料的方墩和藤墩及僧侶所用的“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