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柜中的腳踏,常和大椅和寶座、床榻組合使用,除蹬以上床或就座外,還有搭腳的作用。一般寶座或大椅的坐面都超過人小腿的高度,人坐在椅上兩腳必然懸空,如果設置了腳踏,就相對減少了椅子的高度,人的腿足自然落在腳上,使人感到十分舒適。明代時,在道教養生術中還把腳凳與健身運動結合起來,制成滾凳。
道家認為人足心的涌泉穴是人之精氣所生之地,養生家認為時常摩擦此處,有益于長壽養生,遂創意制成滾凳。其形制是在平常腳凳的基礎上將正中裝隔檔分成兩格,每格各裝滾木一枚,兩頭做軸,使木滾可以來回轉動。人坐椅上,以腳踹軸,使腳掌中的涌泉穴得到摩擦,收到使身體各部筋骨舒暢、氣血流行的效果。
明代高濂介紹滾凳說:“涌泉之穴,人之精氣所生之地。養生家日時常欲令人摩擦。今置木凳,長二尺六寸,高如常,四柱鑲成,中分一檔,內二空中車圓木兩根,兩頭留軸轉動,凳中鑿竅活裝,以腳端軸,往來腳底,令涌泉穴受擦,無須童子,終日為之便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