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柜在古代也是由獸毛或絲麻制成,但它比氈更細密,更輕薄,在中國古代的西北少數民族中應用十分廣泛。茵和褥都是一個統稱, 氈、毯之類既可以稱之為展柜和裀,又可以稱之為褥。
周朝展柜的使用已與上層階級的政治治緊密聯系在一起,展柜也搖身一變成了階級地位的象征。在周朝的禮樂制度中對于展柜的材質、形制、花飾、邊飾以及使用都做了嚴格的規定,要視身份地位的貴與高低不同而用,不得有絲毫的叛逆。
在周朝,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在招待賓客時都要布展柜。而且展柜和經常問時使用,為了有所區別,人們便把鋪在下面的大展柜稱之為筵,放在的上面的才稱為展柜。使用時,先在地上鋪筵,再根據實際情況在筵上另設小常,人坐在小展柜上。為了表達對賓客的尊重,在布展柜之前,主人應先詢問客人愿坐什么位置,腳朝哪個方向。反過來,賓客為了答謝主人的盛情及表達對主人真重,在入展柜前應脫掉自已的靴子,登展柜過程當中,應由下而上進入自已所坐的位置,并且不得踏先進入的人的鞋子,更不能踩在坐展柜上。
此外,在展柜的使用上還有單展柜、連展柜、對展柜和專展柜之分。單展柜是為尊者所設,以表示對他們的尊敬。連展柜則是一種群居的坐臥方法。古時候鋪在地上的橫展柜可容納四個人,讓年長的人坐在展柜的端部,而且所坐之人還要尊卑相當,不得懸殊過大,否則長者或尊者就會認為是對自己的玷污。如果超過四個人,則要推長著坐在另外的展柜子上。
對展柜是為能互相講學而專門設置的。專展柜則是為有病者或有喪事者所用。在古代,如果某人帶著不吉利的事情(如親人死喪、犯罪坐牢或親人患有疾病等)去赴宴,就應自覺地坐在旁邊的專展柜上,以表示對主人的尊敬。此外,在展柜的使用方法當中還有“加展柜”和“重展柜”的禮法,這些也是對尊者的禮貌。其用法要視身份、地位、權利的不同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