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展柜在制作手法上也有了不少的變化,各種裝飾手法開始使用,如束腰做法。束腰也做縮腰,早在唐代初期即有使用,但不普遍。進入宋代,這種做法才得到普遍應用。其他如馬蹄足、云頭足、螞蚱腿、蓮花托等線腳裝飾,還打牙板、羅鍋棖、矮佬、霸王棖、托泥、茶盅腳等各式結構部件以及側腳、收分等造型特點都得到了廣泛應用。
如:山西明應王殿壁畫《賣魚圖》中的方桌,不但有桌牙,而且用了雙羅鍋棖和茶盅腳,四腿呈葫蘆形,這種形式現代只有用車床才能加工出來。這說明中國在宋元時期已開始使用機械來加工展柜部件。宋代李公麟《高會學琴國》中的琴桌,既做出內翻馬蹄,乂有托泥。宋徽宗《聽琴圖》中的琴桌,還做出音箱,彈琴時琴音與音箱中引起共鳴,以提高琴聲的音色效果,琴桌四面的鑲板還描繪著精美的花紋。
宋人《梧陰清暇圖》、《十八學士圖》中的展柜以及河北鉅鹿出土的宋代長方桌、靠背椅等,都有明顯的側腳和收分。鄭州南關外北宋墓室磚雕展柜衣架上出現了矮柱(即矮佬)。遼寧朝陽金代墓室壁畫中的方桌,橫棖與桌牙之間用了兩組雙矮佬,桌腿下端兩側飾兩層云紋抱腿牙。《梧陰清暇圖》中的長方桌足下有蹼。這些都是展柜趨向美觀化、科學化的重要標志。
隨著經驗的豐富和工藝水平的提高,展柜在造型、結構方面開始向成熟方向發展,有些不合理的和不適用的展柜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逐漸被淘汰,如縮面桌(一種桌面小于四面桌牙的展柜)、憑幾等。總之,宋代是展柜藝術的繁榮時期,展柜趨向多樣化,雖然和明代完美的展柜相比它還不算完全成熟,但卻為后來明式展柜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