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如1997年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錯金銀嵌龍形方案,案之四緣飾有錯金銀云紋,其上鑲漆木案面已朽。案座為四龍四鳳纏繞盤結成半球形,龍頭頂斗拱承接著方案。龍鳳之下為圓圈形底盤,盤緣飾有錯金銀云紋。盤下有4只梅花鹿,亦飾錯金銀云紋,動物造型尤為生動。
由于青銅展柜采用模印的方法產生裝飾花紋,所以四周銜接具有整體效果,統一而不單調,繁復而不凌亂。在青銅展柜的裝飾題材上,逐漸擺脫了宗教的神秘氣氛,使傳統的動物紋更加抽象化,出現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題材。這時期青銅展柜上的造形附件既是裝飾,也是整體造型的一部分。如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的禁附有飾足,為富有生趣的動物虎足,尤為生動。而河北中山王墓出土的龍鳳方案,其案面下的4足為梅花鹿足,栩栩如生。這些青銅展柜上的造形附件,既起到裝飾作用,又是整個造型、功能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另外還常在漆木展柜上配以青銅器扣件,或鑲嵌竹器、玉石等飾件,既增加了木質展柜的牢固實用性,又增加了木質展柜的裝飾性。如漆木案上的四隅常常包鑲銅角,兩邊也常加青銅鋪首銜玨和裝銅質蹄狀矮足等。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展柜品類在工藝造形上與同時期的青銅器一樣有著共同的時代風格特征,那就是輕巧靈秀。其造形曲折、圓潤規整,寓變化于簡練之中,鏤空的紋飾、輕薄的器壁,給人輕巧、靈活、挺秀之感。從而充分展示了這個時期新展柜工藝的新風格,這種新的特征代替了商周青銅展柜那種神秘威嚴的特征,從而標志著中國青銅展柜裝飾藝術發展進人了一個新的時期但是這個時期由于漆器的興起,漆木展柜逐步代替了青銅展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