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后,一方而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生產技術的進步,房屋不斷增高。隨著室內空間日益擴大,日常生活中的家具也有所變化,不僅種類增多,且高度也相應升高。如晉代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所畫的展柜,其高度高于戰國、秦漢時期的展柜。周圍有可拆卸的矮屏,床前放展柜,可供上下床和放置鞋子。盡管當時人們席地而坐的習俗朱變,但增高的床可使人跪坐于床上,也可垂足坐于床沿。再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的箱形結構式展柜,北齊《校書圖》插圖中的大塑筘形結構展柜,此類展柜為長形,上可坐多人,在展柜上或側坐斜倚、或品茶、或宴飲,每塊蕊板有壸門鏤空。這種箱形結構來源于商周時期青銅禁的結構,展柜是中國古代家具主要構架形式之一。此類展柜也較前有所增高。可見此時展柜開始向寬大漸高方面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人們的生活中通常還是席地而坐,但坐展柜的習慣也很盛行。
一是展柜上設有憑幾作為倚靠。證東晉畫家顧愷之《女史箴閣》中的圍屏架子床就是例。這種床的足座已比較高,是典型的“壺門托泥式”,即床足間做出壺門洞,下有托泥;床上設屏,此床的床帳與床體合二為一,可以說是“架子床”的最早實例。類似的“架子床”形象在河南洛陽的北魏石刻中也有數處。床展柜上分別坐著男女二人,男子正在對女子說教, 展柜后面及兩側的圍屏亦為多扇式,床展柜下為壺門托泥式高座,其前分設一長幾。
二是河南鄧縣畫像磚及山西太原北魏石刻的坐展柜。展柜上架以尖頂或平頂的展柜帳。前者的展柜是多面體,后者是正方體。東晉壁畫中也行這種展柜,有的還在展柜上設屏。
三是與上述坐展柜結構相似的獨坐式小展柜。這種小展柜不設帳,有的設有三面圍屏。這時大多數的坐展柜已經形成時代特色。如展柜下普遍施以壺門托泥座或無托泥的壺門洞形式, 展柜體一般較漢展柜要高,也更為寬大。尤其是東晉和南朝時期,坐展柜高大、寬敞的特點更趨于明顯,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描繪的獨坐展柜以及《歷代帝王圖·陳文帝像》中豪華的獨坐展柜。山西大同的北魏漆畫中的獨坐展柜與西安出土北周的石展柜非常相似,甚至連腿之間草葉倒刺裝飾都幾乎一致。
四是大型帶帳六足或七足床展柜。六足床中的獨坐展柜分別見于龍門石窟中的“涅槃圖”和北朝墓壁畫《維摩說法圖》等。它們都是描繪正面的形象,中間的足粗壯,兩側腳呈弧形外張。其中北朝墓壁畫中的床展柜之上另設有八曲屏風,中間四屏繪有類似“竹林七賢”的飲酒作樂的人物,我們看到帳頂飾以花草,帳前及兩側設有帷幕,裝飾十分華麗。
在山東隋墓的壁畫中可以看到大型的七足床展柜。壁畫描繪的是徐侍郎夫婦宴飲的場面。徐侍郎夫婦端坐在一張大展柜上飲酒觀舞,兩人的身前設有幾案,徐夫人背后還依有隱囊,上設有展柜帳、圍屏, 展柜座甚高, 展柜面厚重, 展柜前三足,精后四足,足與足之間挖做壺門洞。畫面采用透視手法,繪畫水平很高, 展柜體結構清晰。
五是北齊《校書圖》中的大型板。此展柜為典型的壺門托泥式高座,其高度已經過膝:展柜座前有四個壺門洞,側有兩個壺門洞,體厚重寬大,可供多人在上面活動。這種大型展柜在以后的唐代經常出現,尤其為僧侶和文人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