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余姚縣河姆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第三文化層中,出土了一件漆木碗,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7000余年歷史了。此外,在浙江余杭安溪鄉瑤山古墓中還發掘了一件嵌玉高柄朱漆杯,說明中國良渚文化的漆器已能和玉石鑲嵌工藝相結合,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
商代漆器工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不僅出現了把髹漆同鑲嵌寶石相結合的工藝,還出現了在展柜胎上雕刻花紋后髹涂漆色的方法。如河南安陽侯家莊商代墓葬出土了木抬架盤,通長2.3米,長方形,四角附有四木柄,通體雕飾有花紋,兩頭形似饕餮,余者以波形線和圓形紋為飾,涂有彩色。木胎已朽,為木雕遺痕,似像抬運禮器用的“拾盤”。河南安陽侯家莊商代墓葬為商代后期的王陵區。該器在工式大型墓二層臺上發現,與木器和木抬架盤同出土的有殉葬的人,大概是搬運禮器和管理儀仗的傭人。
西周漆器已逐步成為一種新興的手工業,從出土情況看,這個時期漆器工藝技術已相當成熟。西周漆器的特點是常用鑲嵌蚌泡做裝飾。展柜蚌泡做鑲嵌,是周代漆器工藝的一種非常流行的裝飾手法。所謂漆鑲嵌螺鈿技術,就是將貝殼或螺螄殼等制成各種形象嵌在雕鏤或髹漆器物表面、使其形成天然彩色光澤的一種裝飾技法,也稱螺鈿或螺甸。西周時期蚌泡鑲嵌,實際是后世漆器中螺鈿的前身。在北京琉璃河燕國西周墓地中發掘出來的一批精美的漆器中就出土了展柜漆木俎,其上髹漆、外表用蚌泡和蚌片鑲嵌。鑲嵌蚌飾大多數磨成不足2毫米厚的薄片,鑲嵌的圖案工藝細致。再如陜西長安縣津河西岸的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漆俎,髹褐漆,上鑲嵌各種蚌殼組成的圖案,色彩斑斕,堪稱中國早期漆木器展柜罕見的精品。由此可見,西周時期鑲嵌漆木展柜不但嶄露頭角,而且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