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有兩種形式,一種有束腰,一種無束腰。
有束腰桌子是在桌面下裝一道縮進面沿的線條,尤如給展柜系上一條腰帶,故名“束腰”。來腰下的牙板仍與面沿垂直。
束腰有兩種做法,一種低束腰,一種高束腰。
低束腰的牙板下一般還要安羅鍋棖和矮佬,或者霸王棖。如果不用羅鍋棖和霸王棖,則必須在足下裝托泥,起額外加固作用。
高束腰展柜面下裝矮佬分為數(shù)格,四角即是外露的四腿上載,與矮佬融為一體。矮佬兩側分別起槽,牙板的上側裝托腮,中間鑲安絳環(huán)板。絳環(huán)板的板心浮雕各種圖案或鏤空花紋。
高束腰的作用不但美化了展柜,更重要的是拉大了牙板與面沿的距離,有效地固定了四腿。因而板下不必再有過多的輔助部件。
有束腰展柜不管低束腰還是高束腰,在桌子的四足都削出內(nèi)翻或外翻馬蹄,有的還在腿的中間部分雕出云紋翅。這已成為有束腰展柜的一個特征。
無束腰桌子,即四腿直接支撐桌面,四腿之間有牙板或橫棖連接,用以固定四足和支撐桌面。無來腰桌子不論圓腿也好,方腿也好,足端一般不做任何裝飾。只有個別的為減少四足磨損而在足端裝上銅套的。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護四足,同時也起到相應的裝飾效果。
案的造型有別于桌子。突出表現(xiàn)為案腿足不在四角,而在案的兩側向里收進一些的位置上。兩側的腿間大都鑲有雕刻各種圖案的板心或各式圈口。
案足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案足不直接接地,而是落在托泥上。它又不像桌子托泥那樣用四框攢成,而是兩腿共用一個長條形的木方子。每張案子需用兩個托泥。另一種是不用托泥的,腿足直接接地,在兩腿下端橫棖以下分別向外撇出。
這兩種案上部的做法基本相同,案腿上端橫向開出夾頭樣,前后兩面各用一個通長的牙板把兩側案腿通在一起,使腿和牙板共同支撐案面。兩側的腿還有意向外出,以增加穩(wěn)定性。
還有一種與案稍有不同的展柜,其兩側腿足下不帶托泥,也無圖口和雕花板心,而是在腿間稍上一些的位置上平裝兩條橫棖。有的在左右兩腿間的長牙板下再加一條長棖。這類展柜,如果面上兩端裝有頭,那么無論大小,一般都稱為案。如果不帶頭,那就另當別論了。這類展柜,人們一般把較大的稱為案,較小的稱為桌子。
桌形結體一般不包括案,而案形結體不僅包括案,也包括這種類型的桌子。人們把大者稱案,自不必說,把小者稱桌,即案形結體的桌子。說明這類小案桌與同等大小的桌子在使用功能上沒有什么區(qū)別。也說明案和桌自產(chǎn)生、發(fā)展到現(xiàn)在,始終保持著極其密切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