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量的繪畫作品及出土的實物中發現,兩宋時期的床榻主要有箱形結構床、四足平板榻及帶屏床榻。在造型上基本保留了漢唐時期的遺風,但在足的樣式上、高度上有所變化,除了方形、圓形外,還出現了馬蹄形,且在整體上趨于增高。元代床塌則基本上承襲了宋朝的樣式。
然而,與宋朝相對的遼、金兩國的床榻卻有了很大發展,多為欄桿式床榻,即床的兩側和背后常設有床欄和屏壁,床上飾有床帳,在整體上形成了一個封閉式的專用空間。
宋榻仍具有著坐臥的雙重功能,在當時多為貴族階級和文人雅士之用。榻上常放有憑幾、靠背和棋枰。按照榻的座部區別可分為榻下施足和榻下施方座兩種。前者是由傳統的矮式坐榻發展而來的,造型簡潔明快,但是在高度上與晚唐以前的矮榻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梧萌清霞圖》、《薇亭小憩圖》及貴州遵義皇墳嘴宋墓中的石雕坐榻,把榻與靠背椅的做法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創了明式羅漢榻的新品種。該石雕坐榻的背板高于扶手,榻面窄且短,面下為高束腰襯面心形式,并施以羅漢腿。而榻下施方座在宋元兩朝時期更是常見,而且在數量上也比較多,主要見于佛教繪畫和文人雅士的起居場所。造型上帶有明顯的佛教色彩,形體上敦厚、華貴,榻下方座多以須彌、壺門托泥式為主,高度上進一步增加。在宋中的床榻《維摩詰》繪畫中,又可見另外兩種坐榻的形式。一種是維摩所坐的大型長榻,另一種是文殊所坐之方榻。除此之外,在《白蓮社圖卷》、《女孝經圖》、《宮沼納涼圖》、《槐蔭消夏圖》、《聽琴圖》等宋朝繪畫及《倪瓚像》等元朝繪畫中也可見到壺門托泥式榻的精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