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為大型盤面案。一般案面為木質,呈長方盤形,由兩塊木板拼合,周邊略高,四角嵌截面為直角形的曲尺形銅構件,構件拐角處尖狀上移。如包山2號楚墓出土的大型盤面矮足漆案,長182.8厘米、寬85.4厘米、高13.6厘米,背面各有一道燕尾形四槽,槽中梅入截面為燕尾形的楔木。楔木兩端分別套接馬蹄形銅足,足上端為獸面鋪首銜環。通體髹黑漆。銅曲尺構件上錯銀折線式二方連續勾連云紋。其用途可能僅用于就食或聚食,不便做搬抬進食之用。
此外還有圓形案,如江陵雨臺山楚墓出土的圓形木案。圓形三足。《說文·木部》曰:“鐶,圓案也。”上有用過的痕跡,背面髹紅漆。
2.幾
幾在先秦文獻中多有記載,《周禮春官宗伯·司幾筵》曾記載先秦的所謂“五幾”之制,文中指出先秦禮儀活動中不同場合以五席與玉幾、雕幾、形幾、漆幾、素幾五種古幾相配使用。
1.玉幾,板足。如信陽2號墓出土的嵌玉幾。幾四周均勻鑲著20塊,每塊約為1.5立方厘米的白玉,非常精美。這種造型也是所見最早的一件。此類造型顯著特點是由三塊本板合成,中橫一板,兩側各立一極,以梅眼相連從側看恰似“H1”形。但形制多樣,有的側立板頂部向內卷曲,有的髹飾紋飾,有的嵌玉石。“H1”形漆玉幾,其造型厚重古拙,可以看出工藝美術從厚重莊嚴的青銅藝術向絢麗輕巧的漆器藝術發展中過渡的時期特點。
2.雕幾,一般為棚形直足,每邊有四根圓柱式足呈并列狀,均衡而對稱有的形加斜撐足。如湖南長沙測城橋出土的戰國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雕刻木幾。通體黑漆,發亮,長方形幾面用一塊整木雕成,淺刻云紋、兩端刻面紋,魯面紋甚為精美生動,刀法熟。幾下兩邊各有柵形柱狀足6根,其中4根直立承擔托幾面,下插入方形中。另有兩根從足座柑木交叉于幾面下形成斜撐,不但造型輕盈秀麗,而且使幾足更加牢固。這種做法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一件。另外在信陽1、2號楚墓中也各出了一件雕幾整個幾面全部浮魯面紋,刀法極為熟練,十分精美
3.彤幾,即未紅色幾,這種幾在楚系墓中時常出現,如隨縣曾侯乙墓就出土過這樣的幾。該幾的特征突出的色彩是朱紅色。
4.漆幾。漆幾并非指用漆制作或漆髹幾身,而是指其物黑。信陽1號楚中出土了一件通體髹黑漆的幾,應為漆幾。
5.素幾。在先秦古文就中,素色通常是指白色而言,楚墓中出土過白色飾幾。
若按幾的形制來分,其變化就更多了,單從幾足看就有許多種,且變化多端。有單足幾,這是一種古老的憑幾。單足幾,一般幾面較窄,有的面板下可。兩端底部各裝一圓柱形足,呈“S”形曲線。下有拱形座。在信陽楚墓、江陵雨臺山楚墓、長沙楚墓中均有發現。有柵形直足幾,一般幾的兩端各有三足,每外側兩足內收為曲線,下有拱形橫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