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是供人們坐臥鋪墊的編織用具,是中國古老的坐具之一。席的產生很早,在《壹是紀始》中就有“神農做席薦”之說。在《禮記·禮運》中也有記載,如:“節者先王未有官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槽巢。”
古人席地面坐的起居方式更決定了席這一用具在我們祖先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至天子、諸侯的朝見、食、時國、命侯、祭天、祭祖等重大政治活動,下到土庶之婚喪、講學及起居等日常生生活都離不開席,可以說它是古代用途最廣的坐具了。
其實在遙遠的大禹時代,席的制作技術已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絲麻織物包邊和邊緣花紋裝飾,并開始使用了茵席。(茵席就是車中所坐的虎皮墊子),只是在當時茵席的使用還不是很普遍。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思想的進步,到了商朝的桀紂時期,婦女已坐文綺之席,穿綾紈之衣, 茵席也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
到了周朝,絲織工藝較前代的基出上又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到了西周時期,各種絲麻織成的氈、毯、茵、等用品已普遍應用。在周穆王時,就有“紫羅文褥”的記4載。伴隨著手編工藝和織繡技術的的不斷改進,席的發展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其花色品種不斷地增多。從制作工藝的角度看,席大體上可分為編織席和紡織席兩種。
編織席有涼席和暖席之分。涼席多為竹、藤、節、草制而成,也有個別用絲麻。暖席則多為棉、毛、獸皮制成。《周禮・春官》中提到的“五席”便是指編織席,即“莞、藻、次、蒲、熊”。
莞席是由一種俗稱水蔥的莞草(也稱小蒲)編制而成,是一種較為粗精的、鋪在底層的磨子,常常作為鋪在地上的”篷”使用。正如《詩・小雅・斯干》中寫道:“下莞上,乃安斯寢。”從廣義上講,凡是經過文采修飾,花精美、色彩艷麗的席子統稱為藻席。但從狹義上講,藻席指的是由染色的蒲草編成花紋或者是以五彩絲線夾于蒲草之中編成的席子,常常鋪在莞席上使用。
次席是一種由桃枝竹編成的席。如鄭玄為《周禮·春官·司幾筳》中的“加次席黻純”注曰:“次席,桃枝席,有次列成文者。”
蒲席則是一種由生長在池澤的水草(也稱菖蒲、香蒲)編制而成,多鋪在筳上使用,也有編織較為粗糙的,鋪在下層用做筳。這種席子模上去順滑而不油膩,躺上去涼爽而不透骨。
席,是專用于天子四時田獵或出征時所用。相傳是用熊皮或獸皮制成的席子。
除此之外,編織席還有葦席、篾席、豐席及洗浴用的硼系席,郊祭用的縞素等等。
紡織席則有氈、毯、茵、褥之別,多以絲麻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