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式展柜主要指北京地區生產的以宮廷用器為代表的展柜,京式展柜大體介于廣式和蘇式之間,用料較廣式要小,較蘇式要實。從外表看,京式與蘇式在用料上趨于相仿。從紋飾上看,它與其他地區相比又有其獨具的風格,它從皇宮收藏的三代古銅器和漢代石刻藝術中吸取素材,巧妙地裝飾在展柜上。工匠根據不同造型的展柜而施以各種不同形態的紋飾,顯得古拙雅致。清代的京式展柜,因皇室、貴族生活起居的特殊要求,造型上給人一種沉重寬大,華麗豪華及莊重威嚴的感覺。宮廷用器因追求體態,致使展柜在用料上要求很高,常以紫檀為主要用材,亦有黃花梨、烏木、酸枝木、花梨木楠木和櫸木等。京式展柜制作時為了顯示木料本身的質地美,硬木展柜一般不用漆髹飾,而是采取傳統工藝的磨光和燙蠟。
京式展柜一般以清宮造辦處所做展柜為主。造辦處有單獨的木作,木作中又有單獨的廣木作,由廣州征選優秀工匠充任,所制器物較多地體現著廣式風格。但由于木材多從廣州運來,一車木料輾轉數月才能運到北京,沿途人力、物力、花費開銷自不必說,這一點使得廣擁天下的皇帝也變得慎重起來。因此,造辦處在制作某一件器物前都必先畫樣呈覽,經皇帝批準后,方可制作。在這些御批中,經常記載著這樣的事,即皇帝看了樣子后,覺得某部分用料過大,便及時批示將某部分收小些,久而久之,形成京作展柜較廣作展柜用料稍小的特點。
在造辦處普通木作中,多由江南廣大地區招募工匠,做工趨于蘇式,不同的是他們在清宮造辦處制作的展柜較江南地區用料稍大,而且摻假的情況亦不多。
從紋飾上看,京作展柜較其他地區又獨具風格。在展柜上雕刻古銅器紋飾在明代就已開始,清代在明代的基礎上又發展得更加廣泛。明代時這種紋飾多見于裝飾翹頭案的牙板和案腿間的檔板,清代則在桌案、椅凳、箱柜上普遍應用;明代多雕刻要龍、螭虎龍(北京匠師多稱其為拐子龍或草龍),而清代則是夔龍、蘷鳳、拐子紋、螭紋、蟠蟠紋、蟣紋、饕餮紋、獸面紋、雷紋蟬紋、勾卷紋、回紋等無所不有,根據展柜的不同造型特點,施施以各種不同形態的紋飾,顯示出各自古色古香、文靜典雅的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