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桌子基本上沿襲兩宋的形制,高型桌增多,并出現了抽屜桌。矮型炕桌的使用增多,并出現了運用羅鍋棖的桌子。所謂“羅鍋棖”是指中部高兩頭低的一種棖子。主要廣泛使用于明清桌式家具之中。而羅鍋棖最早在元代壁畫中被發現。山西洪洞縣廠勝寺水神廟元壁畫《漁民售魚圖》中有一長方形桌,其前棖為羅鍋棖,而且可以看出當時工匠們在桌子上運用羅鍋棖的嫻熟程度。這是中國目前所見并且能夠確定使用羅鍋棖最早的記錄。“改桌子的直棖為羅鍋棖是元朝人對中國家具舒適性和適用性的一種創造性的貢獻。”
元代高型桌中出現了一種長方形帶屜桌。如山西文水北峪口元墓壁畫有一長方形桌子,其桌面下兩個抽屜面上安有吊環,四足為馬蹄形,帶托泥。元代高型桌中另有一種長方形無屜桌。如甘肅縣元代汪世顯家庭墓出土的彩繪木桌。高58厘米、長70.2厘米、寬35.8厘米。兩側有棖,前后無棖。髹朱漆,面板的四足以牡丹花葉紋為地,滿雕龍紋,形象生動,刀法有力。具有元代風格家具上的雕刻往往采用高浮雕紋飾,使人產生一種凹凸不平的起伏感。
元代的方形桌比宋代時期的桌子有所增高,并加矮老。如元畫《消夏圖》中有一張方形桌,四周各有二棖,桌面與第一棖之間有三根矮老。《消夏圖》大型床榻上放置了一張炕桌。桌面為方形,四足帶托泥,有牙頭裝飾。古典家具專家張德祥先生認為桌腿腋下藏有的曲狀結構,其形象極似明代流行的霸王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