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青銅展柜以祭祀用器為主,具有宗教性意義。周代展柜以禮器為主,具有人事的定義。而春秋戰國時期展柜雖然仍舊帶有禮器的特征,但已逐漸失去祭祀和禮器的職能,向生活日用器物方而發展。這一時期青銅展柜與商、兩周相比,有明顯變化。
這個時期靑銅器類展柜除承前代青銅展柜禁、俎等部分傳統品類外,還出現了新的品種青銅案,而且不論造型還是裝飾都與前代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展柜制作工藝上不斷創新。在制作上由商周吋期的渾鑄,發展到分鑄,又采用焊接、鑲嵌、蠟模等新技術、新方法,使青銅展柜式樣更加豐富多彩,玲瓏精巧,其技藝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青銅工藝制作技術的改進,加工方法種類繁多,因而大大加強了它的裝飾藝術表現力,豐富了它的工藝形象。如焊接方法的應用,既便利了鑄制過程,也可以豐富器體的造型,提高青銅器的藝術效果。金銀錯,是一種錯嵌金銀為裝飾的青銅器,在銅器上刻成圖案淺槽,后用金銀絲或金銀片鑲嵌(壓入)槽內,用錯石(厝石)再磨錯平滑。厝石就是細砂巖。金銀錯是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工藝裝飾的一種新創造。鎏金是將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堝內加熱,然后以1:7的比例加入水銀,即熔化成為液體,這種液體也稱為金泥,再將金泥蘸以鹽、礬等物涂在銅器上,經炭火溫烤,使水銀蒸發,金泥則固著于銅器上,稱為金。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失蠟法的運用。失蠟法制作簡便,無需分塊,用蠟制成器形和裝飾,內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人銅熔液,蠟液流出,有蠟處即為鑄造物。這樣制作的器物表面光滑,層次豐富,可制作出復雜的空間立體鏤空裝飾效果,失蠟法的創造,是中國古代金屬鑄造和鑄件裝飾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
春秋時期,如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縣下寺2號春秋楚墓的云紋禁,禁面四邊及側面均飾有透雕云紋,禁身前后兩面各飾有4個立雕伏獸,左右兩側面各飾有兩個立雕伏獸,禁體下共有10個立雕狀獸足,禁四周圍著的龍,以及立體框邊、錯綜結構的內部支條均是用失蠟法鑄造的,尚可見蠟條支撐的鑄態,說明當吋的鑄造技術十分先進。有學者認為,此器是目前所知的中國最早的失蠟法熔模工藝鑄造的產品。再如河南省淅川下寺2號春秋楚慕出土的青銅俎,兩端微翹,兩端寬,中間窄,中部呈凹狀,四足扁平。斷面呈凹槽形,俎面和四足均飾鏤孔矩形花,周身又飾以細線蟠虺紋。造型給人以輕巧的感覺。
戰國時期,如1997年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錯金銀嵌龍形方案,案之四緣飾有錯金銀云紋,其上鑲漆木案面已朽。案座為四龍四鳳纏繞盤結成半球形,龍頭頂斗拱承接著方案。龍鳳之下為圓圈形底盤,盤緣飾有錯金銀云紋。盤下有4只梅花鹿,亦飾錯金銀云紋,動物造型尤為生動。
由于青銅展柜采用模印的方法產生裝飾花紋,所以四周銜接具有整體效果,統一而不單調,繁復而不凌亂。在青銅展柜的裝飾題材上,逐漸擺脫了宗教的神秘氣氛,使傳統的動物紋更加抽象化,出現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題材。這時期青銅展柜上的造形附件既是裝飾,也是整體造型的一部分。如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的禁附有飾足,為富有生趣的動物虎足,尤為生動。而河北中山王墓出土的龍鳳方案,其案面下的4足為梅花鹿足,栩栩如生。這些青銅展柜上的造形附件,既起到裝飾作用,又是整個造型、功能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另外還常在漆木展柜上配以青銅器扣件,或鑲嵌竹器、玉石等飾件,既增加了木質展柜的牢固實用性,又增加了木質展柜的裝飾性。如漆木案上的四隅常常包鑲銅角,兩邊也常加青銅鋪首銜玨和裝銅質蹄狀矮足等。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展柜品類在工藝造形上與同時期的青銅器一樣有著共同的時代風格特征,那就是輕巧靈秀。其造形曲折、圓潤規整,寓變化于簡練之中,鏤空的紋飾、輕薄的器壁,給人輕巧、靈活、挺秀之感。從而充分展示了這個時期新展柜工藝的新風格,這種新的特征代替了商周青銅展柜那種神秘威嚴的特征,從而標志著中國青銅展柜裝飾藝術發展進人了一個新的時期但是這個時期由于漆器的興起,漆木展柜逐步代替了青銅展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