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土文物、壁畫、宋代繪畫看,宋代展柜的使用非常普及,且品行很多,特別是宋代展柜的實物資料很多。其中有一種靠背展柜非常有趣,這種靠背展柜的最上端橫柱即搭腦兩端向外挑出,有的形成優美而又富有情趣的弓形,這種式樣酷似江南農村竹制油盞燈的提梁,所以人們又稱其為“展柜”。展柜為宋代常見的展柜形式之一。在考古發掘中,有關展柜的資料很多。
如解放前河北省鉅鹿縣北宋遺址出土的北宋木展柜。此木展柜沉睡于深泥沙之下達800年之久,雖已散架,但構件保存完整,后經修復,現藏于南京博物院。該展柜通高115.8厘米、座高60厘米、座前寬59厘米、座后寬57厘米、座深53厘米。搭腦水平,兩端向外挑出,為展柜式造型。靠背為打槽裝板做法,座面為攢邊做法,中嵌實木板為芯板,展柜面抹頭和后大邊的與后腿直接相接,而抹頭與前大邊已用45°夾角榫做法。說明中國家具攢邊做法在北宋初期尚處初步形成階段。前腿下端有雙棖,棖間有攔板,棖下有牙板。坐墊下面前、左、右三面皆有帶牙頭的牙板。展柜腿間都有一根棖子。通體髹桐油。此展柜制作時間為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因該展柜座下面有明確的題款紀年,曾墨書道:“崇寧叁年卷月貳拾肆日造壹樣展柜肆只?!绷硪惶幠珪骸靶煺洹比?。說明當初制造同樣的展柜共4件,并為徐宅所使用的。此件北宋實用木展柜的出土,一方面使我們一睹宋代實用家具的風貌,另一方面又為研究中國宋代家具提供了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