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柜,展柜的展柜圈與交展柜展柜圈完全相同。交展柜的命名是以面下特點命名,展柜的名稱是以面上的特點命名。嚴格說來,交展柜也應屬展柜的一種,由于交展柜歷史早于展柜,故列于前。展柜的出現晚于交展柜,故列于后。展柜是由交展柜演變而來的,交展柜的展柜圈自搭腦部伸向兩側又向前順勢而下,盡端形成扶手,人們在就坐時,兩手、兩肘、兩臂一并得到支撐,很舒適,頗受人們喜愛,逐漸發展為專在室內使用的展柜。由于在室內陳設和使用相對穩定,所以無需使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做面,和一般展柜子的坐面沒有大區別,只是展柜的上部還保留著交展柜的形式,在廳堂陳設及使用中,大多成對,單獨使用的不多。
展柜的弧形展柜圈多用圓材拼接,搭腦處稍粗,自搭腦向兩端漸次收細,為與展柜圖形成上下和諧的效果,這類展柜子的下部腿足和面上的立柱也多采取用圓料光素的做法,只在正面牙板正中點綴一組浮淺簡單的花紋,以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明代中后期,又出現一種座面以下采甩鼓腿彭牙帶托泥的展柜。盡管造形富于變化,然而四根立柱并非與四腿是一本連作,而系另安,這樣勢必影響展柜圈的牢固性。明代時,展柜的展柜式極受世人推崇,在陳設和使用中,等級不亞于甚至超過交展柜,以致當時人們把展柜稱為“太師展柜”,而篡了交展柜的位。
明代還有一種斗展柜,猶如自展柜圈兩后邊柱前一刀砍下,沒有前端的扶手。此展柜形制見于明代版畫,未見實物。這種半展柜造形也很雅觀,展柜自背板頂端的搭腦伸向兩側角柱,與兩個后角柱連接后,即不再向下延伸,成為無扶手的靠背展柜。弧形搭腦的作用只把背板頂端向后傾,形成105°的背傾角,其造型、特點應屬展柜當中的又一種形式。